浙江金华经济生活频道“小马开讲”栏目近日报道牛奶因丰富的营养、浓郁的奶香和温润的口感倍受推崇,成为许多消费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市场调查液态奶的需求一直呈上升趋势。由于牛奶的工艺要求很高,在购买时消费者一般都选择为大众认可的大品牌,但大品牌是否就是产品包装质量的保障?近期,伊利牛奶就因保质期内出现包装质量问题,又遭曝光与投诉。
伊利牛奶变质遭消费者投诉
原在2005年9月26日,浙江金华消费者投诉,从超市购买了一箱伊利牛奶,回家后打开发现有三包结豆腐块,喝完后闹肚子。厂家解释说是运输原因激活了酶,不会有事,又“自相矛盾”地建议最好饮用结豆腐块的牛奶。经协调,厂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给他换了牛奶并且进行了赔偿。
伊利业务员介绍,该牛奶质量问题系由牛奶中的活性乳酸菌在运输过程中因震动被激活,过长时间后发生沉淀,若消化功能较差者饮用后可能会引起腹泻症状。
发稿人从网络得知伊利牛奶保质期内现豆腐渣已是前科累累,太多的“偶然”是不是在暗示一种“必然”?大品牌并不是产品的品质的保障,恰恰相反,只有高质量才能保障大品牌。
相关伊利变质事件:
2001年6月,四川中江县国家税务局的周琦及家人在超市购买了两盒1000ml装的伊利纯牛奶,饮用后家中两小孩一大人均中毒,上吐下泻,吐血和胆汁,虽经医院抢救才脱离危险,但此后便患上了恐奶证。事后,经中江县防疫部门检验,是牛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
2004年5月,天津产妇小倩饮用亲友送的几箱伊利“利乐包”牛奶后,出现腹泻、食欲不振、肠胃不适、母奶明显减少等现象,后加热牛奶时发现牛奶分层结块。伊利驻津办事处的员工看见实物并验过批次后,当即承认奶有问题。而伊利集团天津分公司的经理解释说,谷女士反映的牛奶分层、结块现象属实,而出现此问题是奶品在运输过程中因遭受高温,导致乳糖分解酶分解出乳钙所致,但该问题出现后,只导致牛奶营养的欠缺,对饮用者身体没有害处,他个人认为“腹泻等现象与饮用牛奶无关”。
2004年6月,伊利公司生产的两个批次袋装纯鲜牛奶在天津检测不合格。伊利天津分公司的负责人表示,经调查牛奶产生异味的原因,初步认定问题可能出现在运输过程中。
2005年4月,河北邯郸消费者蕾瑜购买了一袋伊利纯牛奶(生产日期:2005年4月25日),5月4日早上饮用时,觉有一股怪味,但因为该品牌是名牌产品开始没在意,喝到一半时,喝到一口很稠的奶,恶心得呕吐,这才意识到牛奶已变质了。
2005年5月,北京交通大学朱同学购买了一袋“伊利红豆沙牛奶”(生产日期:2005年4月25日),喝了一口感觉觉得口感不对,倒入杯中发现牛奶已经变色、结块、有严重的酸味。
2005年5月,成都何先生发现自己刚买回不久的“伊利”纯牛奶竟然是又苦又酸的味道,打开一看这盒牛奶竟然已经全部变成了黏糊糊“豆花”。“伊利”纯牛奶的厂家工作人员解释称,可能是盒装牛奶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外包装发生破损后细菌侵入导致变质。
……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每次产品出现变质的问题,伊利厂方都将原因归咎为储存或运输过程中的问题,何以同一问题几年下来一直得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