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在北京通州马驹桥采访,当地居民向记者反映,一家利国利民曾经红红火火的环保废弃塑料再生处理公司,由于得不到政府的支持,生产难以为继,被迫停产了。他们建议媒体能否为他们呼吁一下,救救这家环保企业。
根据居民反映,我们来到了这家北京保绿环保废塑料再生处理公司。映入记者眼帘的是,褪色的大门,杂乱无章的厂区和锈迹斑斑的设备。面对此情此景,真让人难以相信,这就是华北地区规模数一数二、赫赫有名的废弃塑料再生处理基地。
在采访现场,我们见到了专门负责发泡餐具回收工作的原公司负责人之一董金狮,他动情地向我们诉说了公司由盛到衰的不幸经历。1997年,北京市环保局、工商局联合下发《关于对废弃的一次性塑料餐盒必须回收利用的通告》,要求北京市生产、经销一次性塑料制盒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自行或委托他人负责对废餐盒进行回收利用,否则将取消其在北京市生产、经销一次性塑料餐盒的资格。文件要求,回收率必须于1988年达到30%,1999年达到50%,2000年达到60%。
北京市这一文件预示着一个商机的来临,一些企业纷纷看好这个市场。北京通豪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天津育新塑料包装有限公司、北京正耀高坡一次性餐具有限公司、北京雁栖中央化学有限公司等七个企业按生产能力分摊回收资金(前后共投入回收资金2000多万元),组建了北京保绿环保塑料再生处理有限公司,并投资500万元从台湾地区引进清洗、破碎、造粒设备,自1997年9月开始了由北京凯发环保中心自愿承担起了回收废弃发泡餐盒的公益性工作。
回忆以前曾有的辉煌,董金狮不胜感慨。当时,废弃发泡餐盒不仅实现了较高比例回收,而且已经100%实现再生利用。他们在北京设立了10个回收站对废弃塑料餐盒实行有偿回收,废弃塑料餐盒“摇身一变”成了宝贝,立即在一批“破烂王”眼中变废为宝,当时有1000多人以此为业,其中最高月收入达数千元,而且随着废弃餐盒回收队伍的壮大,10个回收点的月回收量也逐月提高,回收量基本稳定在150吨左右。与此同时,该公司首批再生的塑料颗粒已在塑料加工厂变成了文具、磁带盒等产品。用该厂负责人董金狮的话说:“当时我们的事业红红火火,各大塑料加工厂来买塑料颗粒的货车排起了长队。每月仅卖塑料颗粒就有上万元的收入”。
但是,由于废弃物品回收行情的混乱,国家在这一领域没有明确的政策,再好的企业也是后劲不足。北京保绿环保塑料再生处理厂在挣扎了4年之后,因收回废弃品积压严重、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被迫倒闭。
好端端的企业为何倒闭呢?曾经专门负责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回收利用工作的董金狮说:“对发泡餐具必须回收利用是1997年经过国家环保总局以及北京市政府批准的,在执行过程中得到了发泡塑料餐具生产企业的大力支持,每个企业按照其产品在北京市场的销售量交纳一定的回收费用,平均每公斤发泡餐盒付给老百姓两元钱,大大提高了废品回收人员的积极性,回收率达到了60%以上,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白色污染的泛滥,国家出台了全面禁止发泡塑料餐具生产的文件,曾经规定“谁生产、谁经销、谁回收”这一政策也失去了意义。部分发泡餐具企业不再交纳回收费用,最终结果是回收利用工作难以开展。”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说:“回收1吨发泡餐盒及废塑料需要2000元,而生产1吨塑料颗粒仅能赚1200元左右,如果得不到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倒闭是必然的。其次是由于废弃塑料回收行业管理十分混乱,无序竞争所致。”
记者在调查时了解到,环保回收再生处理企业倒闭在北京并非仅此一家。北京真的不需要塑料再生处理企业了吗?其实不然,北京市场上的一次性餐具和塑料制品有增无减,北京日产垃圾1万多吨,废塑料按保守估计占10%以上,这样日产废塑料1000多吨,年产将达到30万吨以上,如不合理回收利用将造成严重的垃圾隐患,北京将最终被垃圾围城,同时造成资源浪费上亿元。
正是北京没有一定规模的塑料再生处理企业,目前北京市的废弃塑料物品只能送到外地处理。针对北京废弃塑料物品转移的现象,专家担忧地说,这样下去,将有损于北京首都的整体形象。他们希望北京政府能制定一项切实可行的措施,对民营企业实行“国民待遇”。诸如对这些企业实行优惠的贷款政策,所得税、增值税3年减免等等。只有政策真正到位,才能使这些企业起死回生,也才能够真正实现垃圾资源化的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