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1日,全国范围内开始全面禁止发泡塑料饭盒的使用。从那时起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郑州市的“禁白”工作做得怎么样了呢?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形势不容乐观!
“环保饭盒?不买!”
昨天中午12时许,记者在一些单位门口看到,很多卖快餐的人使用的都是发泡饭盒,但是他们的生意都非常好。在花园路某商务中心,一个叫刘春明的商贩,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里,就卖完了五十多盒快餐。他承认他用的都是不好降解的发泡塑料饭盒,可能会带来环保问题。但是,当记者说起环保饭盒的好处时,他表示不会购买,因为环保饭盒一毛二一个,他现在用的非环保饭盒却只有五分钱一个;更主要的是,消费者对此似乎并不在乎。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消费者,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对发泡饭盒大都表示“无所谓”。一位小伙子竟说:“没听说用这种饭盒吃死过人呀!”
昨天记者走访郑州市场时,发现不可降解的发泡产品仍很热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环保饭盒难觅其踪。在二七区高寨农贸批发市场南区,卖干鲜商品的商户几乎都卖有发泡塑料饭盒。在这里,10元钱能买125个发泡塑料饭盒,要的多还可送货上门。一位姓周的商户估计,每天至少有30多万个白色非环保饭盒流入郑州的大街小巷。
起步较早,成果不多
据了解,郑州市的“禁白”工作起步较早,在全国范围都属“先行者”之列。早在1998年,郑州市市政府就以《政府令》的形式开始了“禁白”工作,成立了“禁止白色污染办公室”,“禁白”工作卓有成效,一度还吸引了全国各地不少参观团前来学习。不过好景不长,记者几天前准备采访“禁白”工作的有关情况时得知,郑州市的“禁白办公室”早在1999年就不存在了。一位在“禁白办公室”工作过得郑先生介绍说,1998年,郑州市工商、市政、环保、卫生、技术监督等5部门牵头实施“禁白”工作,成立了郑州市“禁止白色污染办公室”,领导、协调全市的“禁白”工作。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郑州市的“禁白”工作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快餐盒、塑料袋的“可降解性”与“不可降解性”鉴定做起来很困难,加之可降解性环保产品成本较高,市场不太接受,仅靠政府强制性措施推行的弊端很快表现了出来;再加上当时全国推行此项工作的只有个别地区、个别城市,郑州市管得了本地的生产,管不了外地非环保产品的流入,所以整个工作的步子就慢了下来。后来,郑州市部分人大代表提出修改《政府令》中不利于实际操作的部分条款,但是修改后的《政府令》未能获得市长办公会通过,“禁白”工作从此停了下来,这一停就是好几年。
环保产品,处境尴尬
1998年,郑州市“禁白”工作大力推进的时候,有一批企业被确定为郑州市环保产品的定点生产厂家,河南塑胶股份公司和河南华园塑料制品公司是其中两个重点厂家。然而,记者在近日的采访中发现,这两家企业在环保产品的生产上,目前都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
6月26日,塑胶公司一位技术负责人告诉记者,1998年,政府的“禁白”力度比较大,公司环保塑料袋和快餐盒生产销售都很火,但是,时至今日,环保产品已经风光不再,环保快餐盒已经停产近一年了,环保塑料袋有订单就生产,没有订单就停产。
与河南塑胶股份公司一样,华园公司也不生产可降解性快餐盒了,可降解性塑料袋的生产量也大大下降。该公司副总经理贾建军在分析环保产品难以推广的原因时说,除了政府的支持力度和社会的宣传倡导不够外,环保产品成本居高不下是其“致命伤”。以一次性餐盒为例,1998年,他们公司环保餐盒的出厂价为每个0.12元,而同期发泡餐盒的出厂价仅为每个0.05元。环保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直接导致了它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地位,一旦失去政府的强力支持,必将风光不再。另外,在性能上,发泡餐具的耐油、耐热和强度都优于环保餐具,这也是环保餐具“斗”不过发泡餐具的另一重要原因。由此看来,除了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倡导之外,高科技的参与,生产成本的降低,应该是环保产品今后的出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