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各种媒体对 PVC 保鲜膜危害人体的议论颇多,主要是有毒、致癌等用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警觉。我们发表几点看法,供同行及专家参考。
首先,PVC 是一种性能十分优良的树脂,用它加工的保鲜膜成本较低,粘贴性、伸展性强,透明度、防雾性、热合性好,使用方便,目前国外仍普遍使用。仅仅是因为它含“氯”或添加增塑剂 DEHA 就能致癌致畸,这些说法是不科学的,并且 PVC 保鲜膜在使用方法上也大有讲究。对于增塑剂来说,邻苯二甲酸酯类是一个最大系列品种。一个化学品的毒害性,许多发达国家都要做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实验来验证。全世界增塑剂的年产量约 900 多万吨,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一直在增塑剂中占有主导地位,我国的比例更高,约为 85%左右。上世纪 80 年代起,欧盟和美国就不断有研究报导,证明主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 简称 DOP)对动物具有致癌性和其它毒性。所以,欧盟、日本,首先在食品包装、医疗用品、儿童玩具及其它与人体密切接触的 PVC 用品上,对使用 DOP、DBP 等多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进行限制。近几年来,对原来认为无毒的己二酸二辛酯(DEHA,简称 DOA,在国家标准 GB9865-2003 中列为第一个、最高使用量 35%的增塑剂)通过毒理实验,发现也能使动物致癌,所以相继在许多 PVC 用品上被限制使用。这也就是韩国、日本禁止使用含 DEHA 保鲜膜的原因。
PVC 保鲜膜中肯定要使用增塑剂,但我国的相关标准严重滞后。1988 年订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9685-88 版”,经 1994 年、2003 年 2 次修订,在增塑剂的使用品种和其最大使用量的规定没有变化。允许使用的十个主增塑剂中,第一个是己二酸二辛酯(即 DEHA,简称DOA),后面的三个为邻苯二甲酸酯 DBP、DOP、DIOP,它们的毒性都相对大于 DEHA。由于DOA 生产成本较高,所以国内 PVC 保鲜膜的生产企业绝大部分用 DOP、DBP 为主增塑剂,这样生产出来的保鲜膜,尤其是用在含脂肪较高的肉类制品上,或者用它包裹食品在微波炉中加热时,其增塑剂迁移进入被包食物的机会将更多,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性。但是,用在蔬菜,特别在食用前或制作食品前要进行清洗的品种上,相对就安全些。
值得一提的是,保鲜膜仅是 PVC 制品应用的一个方面,在与人类医疗、生活相关的领域中应用也很广,很难用其它材料来全部取代。如乳胶手套、血浆袋、一部分输血、输液、呼吸用具、儿童玩具、人造革(用作服装、鞋料、手提包、沙发面料等等),PVC 制品占有很大比例。国外已对这些产品中使用的增塑剂和其他助剂都有严格的规定或相应的建议,而我国的医用手套、血浆袋的主增塑剂仍为 DOP,对输血或手术病人来说,他们受到的可能危害就会大大高于保鲜膜对人体的危害。
目前,国外正在大力推广称为无毒的或环保及可生物降解的增塑剂。所谓无毒和环保也是相对而言。如 DINCH(环己烷二羧酸二异壬酯)、E-168 增塑剂、EBN 和 BET(异辛酸和苯甲酸的多元醇混合酯)增塑剂、已二酸和多元醇缩合的聚脂型增塑剂等等。我国有条件大量生产的柠檬酸酯,如柠檬酸三丁酯(TBC)、柠檬酸三辛酯(TOC)、乙酰柠檬酸三丁酯(ATBC)、乙酰柠檬酸三辛酯(ATOC),都被认为是最安全的增塑剂,可以用于 PVC 的各种制品。但它在使用时较 DOP 易析出,目前国内产量小(年产量 5000 吨左右),全面推广,势必供应不上。
我们认为,政府部门的表态,不能大起大落,要征求相关行业和专家的多方面意见,更要尊重现实、尊重科学。要建立相应的机构,与国外的先进水平接轨,在立法上和标准上不能滞后。要大力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材料,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求。
信息来源:pac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