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五万块钱的货要用1000多个塑料袋,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国内首个《超市节能问题报告》显示——
超市包装袋每年要花50亿
一个小小的塑料袋,却让中国的超市为其付出每年50亿元的代价。11月4日,中国连 锁经营协会发布国内首个《超市节能问题报告》显示,国内首个《超市节能问题报告》是针对30家零售企业历时3个月时间调查得出的结论。整个超市行业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的超市,每年消耗的包装袋费用达50亿元;营业面积在8000平方米左右的大型综合超市包装袋年花费(包括购物袋、一撕袋、包装盒)达40万元。
目前北京和上海的部分超市已经采取对购物袋收费的方法来鼓励顾客自带购物袋,而大连的绝大部分超市都还在免费向顾客提供塑料袋。据了解,除了最后结账时超市提供的购物袋外,消费者在购买散装食品、蔬菜水果、海鲜生肉等使用的“一撕袋”成为资源浪费的主要源头。
目击:顾客随意浪费塑料袋
11月19日至11月23日,记者先后走访了市内多家大中型超市,发现人们使用一撕袋已成习惯,很少有人留意到由此造成的浪费。
11月19日傍晚7时许,在沙河口区某大型超市的食品专区。记者在一处“一撕袋”架前,观察了十分钟。
十分钟内,共有11名顾客到该处取“一撕袋”:4名顾客撕了一个塑料袋;6名顾客在还没决定买什么之前,先到架上拽下几个塑料袋,握在手里或放到购物车内,以备不时之需。其中3名顾客最后因为没有挑选出自己中意的果蔬,或者拽下的塑料袋个数超出自己选购的数量,索性将塑料袋往货架上或购物车里一扔。还有一名约30多岁的男子,一次性撕下5、6个塑料袋,叠好,装进裤兜里。记者跟着这名男子,发现他根本没购买任何物品,径直走出卖场。
11月21日下午3时左右,西岗区某大型超市的水果专柜区。一名女子在挑选水果,其中很多水果已被超市用保鲜盒包装好,但她还是用一撕袋将每盒水果又重新包装了一次。
11月22日傍晚,在沙河口区某大型超市的散装食品专柜区内,记者看到这里设置了大小型号不同的两种一撕袋。超市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为了方便顾客根据购买货品的数量、规格,选择合适的塑料袋。然而很多顾客根本没有在意塑料袋的大小型号,往往随手一撕:在位于中山区某大型超市内,一名50多岁的妇女撕下一个大号塑料袋,却只往里面装了很少的一些干果。而一个女孩开始撕了一个小号的塑料袋,待往里装货品的时候,才发现大小不合适,便转手去撕转轴上的大塑料袋,小塑料袋则被她随手扔在一边。
商家:不愿意为塑料袋得罪顾客
记者采访了大连多家超市负责人,但各家超市均不愿意透露一撕袋的具体损耗数字。在沙河口区某大型超市,记者从一名水果柜台的工作人员处了解到,“一撕袋”消耗量确实挺大。仅他这个柜台而言,平均销售5万元钱的货物,就要用掉5、6卷一撕袋。据该超市“一撕袋”的供货商--上海某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供超市使用的“一撕袋”,大号的是150个/卷,小号的是300个/卷。根据质地薄厚的不同,每卷价格从11.80元至14.97元不等。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若按每5万元商品要消耗掉6卷(大小号塑料袋各3卷)计算,则总计要消耗掉1300个塑料袋,价格在70元左右。
“其实,使用塑料袋的费用对于商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运营成本。”一超市工作人员表示。记者算了一笔账:假如一超市平均每天的客流量为5、6万人,抛去收银台发出的各类塑料袋,各散装食品区的“一撕袋”每天累计消耗按3万个计算,则每天消耗的费用至少在1180元,一年的费用就高达40万元。
商家是否考虑过采取一些措施来约束消费者的浪费行为呢?对此,一位超市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不愿意因为一个小塑料袋而得罪了顾客。而另一超市的工作人员则认为,塑料袋是超市提供给顾客消费必要的附属品,有一定损耗是正常的。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信息部主任杨青松介绍说,根据对20家营业面积在8000平方米左右的大型综合超市进行的调查发现,一家8000平米的超市一年大概是40万的消费量,全行业在50亿的耗费。通过相关数字。在北京,每年包装物,包括包装袋、撕裂袋、包装盒等消耗费用能占到超市销售额的0.5%。而最后大多数包装物都只能以废品的形式被处理,仅这一点每年损失资金就达近千万元。除了经济损失以外,废旧塑料袋带来的环境污染就更不容小视。
相关链接:
1991年德国颁布《包装条例》,明确要求包装材料的生产和经营者负责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并履行相应的消除污染义务,清污费用可加在售价中转嫁给用户。根据这一原则,德国的商场、超市都备有大大小小的塑料袋供顾客选用,但不是无偿使用而是付费购买。
2005年1月美国旧金山推出了一项新的环保举措,即对每个塑料或者纸质的购物袋征税17美分,从而使旧金山成为美国第一个对购物袋征收环保税的城市。在此之前, 澳大利亚、爱尔兰、孟加拉国等国就已开始对购物袋收税。爱尔兰还将所收税金用于废塑料袋的收集,成效显著。
在香港的一些大型超市,顾客若主动不使用塑料袋,超市则从购物款中返回0.1港元给顾客。
转载自:半岛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