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南省通过《香蕉质量分级、包装及标志》地方标准。这是该省首次制定香蕉包装及标志的地方标准。
近年来,海南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国内大中城市农产品市场的调查中发现,该省香蕉鲜果经过长途运输后,普遍存在包装物破损,香蕉鲜果受到压、挤等损伤,大大降低了香蕉鲜果的品质。另一个制约该省香蕉闯出名声的原因还在于标识问题。该省的香蕉鲜果没有进行分级销售,标识、标志不统一,极不利于树立该省香蕉的品牌,优质优价也没有充分体现。
从该标准评审会上了解到,与会专家制定该标准主要是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引用国家标准,也借鉴和采用国内其它省份长期以来对香蕉包装、贮存、保鲜技术的研究成果,结合市场需要,根据海南省香蕉生产的实际情况而起草。
海南省农业厅有关人士说,该省是国内香蕉主产地之一,目前全省的香蕉种植面积达50万亩。香蕉地方标准的出台对其它水果的制定标准会有帮助。
此前,香蕉分级是依据1988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GB9827-1988香蕉国家标准》,该标准把香蕉质量分级划分为一等品、优等品和合格品三个等级,分级的主要依据是根据香蕉果指的重量和外观形态。这种根据香蕉果指的重量对香蕉质量进行分级的方法已不符合香蕉市场的需要,也不符合国际上对香蕉质量分级的惯例。
有关专家认为,海南省生产香蕉品种较多,不同品种,其果指的重量差异较大,按香蕉果指的重量进行质量分级没有实际意义。因此在制定该标准时,没有引用国家标准GB9827,而是参照了国际标准,从香蕉的品种特性、形态、发育情况、成熟度等,把香蕉质量划分为特等品、优等品、良等品三个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