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一种核心成分为青霉素的感冒药针剂,成本仅6角钱,加入一点无关紧要的成分后,价格可以狂升至150元1支;几元钱的氟哌酸成分不变,换个包装就变成了100多元一盒的新药。昆明市盘龙区人民医院副院长车金岷说:“很多患者不理解,以为定价权在医院,其实我们最多只能在国家的核定价格
上加价10%。”省卫生厅有关负责人说:“云南在控制药价上已经很努力了,先后16次砍价,药品定价机制本身就不完善,一颗药要养几级批发商和医药代表。你在这边砍,他在那边变个法子涨,治标不治本。”据昆明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有上万种药品,由国家定价的有131种,由云南省自己定价的不过100种,所以很多药品的价格根本无法核实。在省发改委给药品定价时,又不可能对每一种药物的成本逐项审核,实际成本与报价之间的差距是无法避免的。另外,销售环节的“打点费”也是促使药价迅速飙升的重要原因。看病贵就是因为药贵,这是个全国性的问题,不是单靠卫生部门就可以解决的。
以药养医有苦衷
尽管药价不是医院定的,但药价虚高与医生的“笔杆经济”也脱不开干系,这已是个不争的事实。不少医院利用患者病急求医的心理,把药往贵里开。开药前,医生往往会问一句:“公费还是自费?”如果是公费医疗,就可以放心地开出各种昂贵的药。
监管和补偿机制政策的缺席,是造成云南省“以药养医”现象的原因。2004年,云南省核定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4584个(其中政府举办的443个),占全省医疗结构的44.6%。省卫生厅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说:“就是这44.6%,我们也无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监管,营利性医疗机构是交给工商、税务等部门管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交给卫生部门管的,但是我们却找不到相应的配套政策对其进行约束。” 另外,云南省对卫生部门合理的财政补偿机制也并不成熟,几家省级医院得到的医疗财政补偿在60%-90%之间,而有的县级医院仅能得到当地政府10%的补偿。再加上国家核定的3900多项医疗收费项目云南省仅占1900多项,所以造成医疗机构“以药养医”、“乱收费”等屡禁不止。“搞科室承包是最害人的,”这位负责人说:“一跟经济核算挂上钩,诊疗过程就不好控制了,谁不想追求利益最大化?”
药医脱离是目标
云南省始终没有停止过缩减药价的努力:截至今年初,全省70%以上医疗机构参与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省级11家医疗机构100%参加了集中招标采购,品种覆盖率已达90%以上,各州市参加集中招标采购的药品品种覆盖率达50%以上,全省参加集中招标采购的药品平均降价幅度为25—30%;今年3月份,全省农村药价下降两成;9月1日起,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又将下调5%的药价。
省卫生厅有关负责人分析说,医药改革涉及到一个利益再分配的问题,对很多利益集团牵筋动骨,所以是一个长期的艰难过程。这并不是几次药品降价就能解决的,但是至少能缓解“看病贵”,也让老百姓对政府有一定信心。云南省的目标是,降低医疗机构内的药品收入比重,并逐步使医院药房与医院脱离。“医院看病、药店卖药”也许才是最合理的做法。(完)(周欣)
信息来源: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