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界提出大型企业中的顶级问题,那科学研究就能够真正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且这样从基础研究着手,不但能解决问题,还能够“举一反三”地应用于同类
复旦大学日前接待了两家BOPP薄膜生产领域知名的国外企业上门要求技术交流。而在三年前,这两家大企业都是国内生产BOPP石化企业的大供货商。他们上门是因为
复旦大学高分子实验室与中石化等联合解决了国内BOPP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一直难以攻克的破膜问题,使原先我国一直处于进口地位的石化企业掌握了这类产品的技术优势。
这一课题是刚刚结题的973项目《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项目》的子项目,在BOPP专用料生产中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并且产生了实际生产效益,因而获得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历时5年的项目由复旦大学副校长杨玉良院士和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副院长乔金教授任首席科学家,复旦大学、北京化工研究院、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等8家高校与研究所为主要承担单位。
中石化日前的统计显示,至今已生产了BOPP专用料30万吨,企业新增利润9000万到1.5亿元人民币;为BOPP膜生产企业增加效益2.4亿元以上。而且国内企业采用此研究成果后,原先每分钟拉伸BOPP薄膜170米到180米提高到每分钟380米,超过了国外平均水平,提高了质量,使企业转进口为出口。
首席科学家选择BOPP这种专用料在拉伸过程中的破膜问题作为研究工作的突破口,在研究结论出来后,杨玉良教授等专家指导金山石化多次改进了技术,最终解决了破膜问题。根据统计,由于国产BOPP专用料售价低于进口产品200元/吨以上,如果顶替进口产品按50万吨/年计算,每年可为BOPP生产企业增加利税1亿元以上。而实际上每年的BOPP专用料的市场达到了130万吨。
学术界和产业界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是这一项目成功的关键。这是杨玉良教授的话。据介绍,从开始立题到主攻目标的确定、以及最终问题的聚焦点的确定,都由企业与科学家密切商榷研讨。由企业界指出问题的严峻性与重要性,理论界把握问题的实质性与关键性。
杨玉良教授说,科研项目必须围绕国家的重大需求,必须体现工业界和学术界联合的基本思想,即由工业界提出通用高分子材料方面的重大技术问题,由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开展研究,这样才能实现产学研互相促进的作用。
BOPP
BOPP是通用高分子材料中的一种,主要用于高档产品包装,在聚丙烯树脂的总消费量中接近10%,在聚丙烯树脂单一品种中用量最大,而且销售利润可观,几乎每个生产聚丙烯的大型石化公司都开发了各自的高速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专用料牌号。而我国高速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专用料此前全部靠进口,原因是国产的高速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专用料在拉伸中存在严重的破膜问题,不仅不能适应高速拉伸(大于每分钟350米)的要求,即使在低速拉伸下也显得不甚稳定。
两年前,国内的生产厂家在生产过程中,即使是使用进口原材料,也会出现一天破1次的情况,甚至可以达到8次,最严重的时候每小时就破一次,每破一次要损失7000至3万元人民币,而且产品的质量波动很大,厚薄不均匀,而国际水平是平均每两个星期才破膜一次。
国产BOPP专用料每分钟的拉膜速度只能达到170到180米左右,而国外的速度能达到每分钟360米。因此国内大多数厂家的BOPP都是依靠外汇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