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些城市的超市中刮起的食用油降价风,令不少已经习惯于食品涨价的消费者感到了迷惑。
据称,除了赶在国庆节前降价促销外,还有一些厂商是要在10月1日食用油新标准执行之前,将老标准产品清货的缘故。而此前,同样是食品的巧克力,就因新标准的出台,引起了不小的市场反应和行业震动。
业内人士认为,众多食品新标准的出台,不但预示着即将到来的行业洗牌,也折射出中国食品标准未来的前进方向。
据了解,从10月1日开始实施的食用油新标准,主要是针对花生油和大豆油两种植物食用油。该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
一、必须在食用油包装上标明生产工艺是“压榨”还是“浸出”。
二、按品质将所有食用油分为四个等级,四级为最低等级,禁止只标注“烹调油”“色拉油”作为等级。
三、原料中的大豆是转基因的必须说明。
所谓“压榨”和“浸出”,其实是目前国内食用油的两种生产工艺。前者是靠物理压力将油脂直接从油料中分离出来,全过程无任何化学添加剂,能够保证产品安全、卫生、无污染,天然营养不受破坏。
后者则是采用“六号”溶剂油将油脂原料经过充分的“浸泡”后高温提取,经过工艺加工而成,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出油率高、生产成本低。此外,新标准执行的等级制,把食用油分为四个等级,相当于现在的色拉油、高级调和油、一级油、二级油。
而7月1日就已经开始实行的《巧克力及巧克力制品》国家标准则主要聚焦于巧克力基本成分的认定上。
同1992年的行业标准相比,《巧克力及巧克力制品》国家标准对巧克力的基本成分有着严格的要求:对于巧克力中可可脂的含量,规定白巧克力不低于20%,黑巧克力不低于18%;而非可可脂的脂肪含量则不得超过5%。这也就意味着,以后“巧克力”将不再是一个可以随便叫的食品名称。7月1日新标准实施后,“巧克力”已不再是一个可以随便叫的食品名称了。
其实,由瑞士丹尼尔·彼德于1876年开创的现代巧克力,在欧美国家早已有了非常成熟的市场和规范的行业管理,不含可可脂的巧克力产品是不可想象的。但巧克力在中国的情况却有很大不同。
据老上海糖果厂的朱工程师介绍,巧克力生产在中国的历史不过半个世纪,而真正的规模生产其实才始于上世纪70年代。由于巧克力的主要原料可可豆产于赤道南北纬18度以内的狭长地带,因此资源十分有限,为降低巧克力的生产成本,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在巧克力的涂层中采用了“代可可脂”这一特种油脂替代从天然可可中提取出的可可脂。
据了解,代可可脂是以棕榈油等植物油脂为原料,经过特殊工艺加工制成的特种油脂,其物理性质与可可脂类似,但口感却相差很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口味的升级,代可可脂巧克力越来越不适应市场要求,而且鱼目混杂的市场状况也羁绊了巧克力市场和行业的发展。
目前纯天然可可脂每吨3万多元,类可可脂是2万多元,而国内企业用量颇大的代可可脂才7000多元。如果使用天然可可脂制作的纯巧克力和使用代可可脂(有的是很低劣的代可可脂)做成的产品都叫巧克力,显然有失公允,同时也不利于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巧克力工业的行业协会——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糖果巧克力专业委员会决定酝酿出台国家标准。
对食用油企业来说,新标准中的三项规定如果不能达到,那么其产品将被禁售,而这也正是某些城市沿用老标准的食用油价格出现波动的原因。
目前超市货架上摆放的食用油包装只有少数符合即将执行的新标准要求,据促销员介绍,目前他们的主要任务还是清理老包装产品的库存。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食用油新标准主要针对的是产品包装上的标识,因此对行业的冲击应当不是很大,但具体会有怎样的影响,目前业界出言谨慎。之所以不敢妄加评论,据了解,这与3个月前巧克力新标准实施之初在业界引起的一场风波不无干系。
在7月1日《巧克力及巧克力制品》标准实行的前夕,有报道称,新标准对于国产巧克力来说将是一道“生死劫”,因为在新标准实行后,预计“八成国产巧克力将不合格”,“半数国产巧克力市场份额将被洋品牌吞噬”等。一时间,生产厂家一片哗然,行业协会立成漩涡中心。协会的一位工作人员埋怨道:“报道一出,我们的电话都被企业打爆了!”
今年9月,也就是在巧克力新标准出台后的两个月,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糖果巧克力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巧克力新标准实施座谈会。座谈会上,协会人士再次指出此前关于巧克力新标准的一些说法并不准确。
那么新标准对中国巧克力行业,特别是国内的巧克力品牌究竟影响如何呢?据了解,新标准的制定原则就是要与国际标准接轨,所以对于早已采用国际标准的洋品牌和合资品牌如德芙、雀巢等企业来说,新标准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而对习惯了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代可可脂的国内厂家,新标准的力量就不可小觑了。
上海市食品协会焙烤食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汪国钧,是《巧克力及巧克力制品》新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他表示,“生死劫”的说法对新标准强制力的理解存在偏差。因为新标准不是一个国家强制标准,“不具备替代性”,也就是说1992年颁布的行业标准现在同样适用。
因此,新标准仅对生产代可可脂不超过5%的巧克力企业有效,而上文中所提到的那80%的国产巧克力企业,只要符合原来的行业标准,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依然合格,但有所不同的是,它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已不能再叫“巧克力”了,而只能是称作“巧克力糖果”或“巧克力风味产品”。
虽然并不具有强制性,但新标准对整个巧克力及巧克力糖果行业的影响仍然不言而喻。业内人士认为,对于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来说,每一次新标准的颁布都是对整个行业企业行为的一次重新约束。
面对新标准,洋品牌、合资品牌和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当然是受益者,而多数使用代可可脂的国内厂家则面临不改进就将退市的命运。但在大量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发生剧变之时,也正是优秀企业在市场法则的淘汰中迅速成长的绝佳机会。
据了解,目前国内有不少巧克力企业都在酝酿更换产品品种,通过改进设备来生产真正的巧克力,这使得重要原料可可脂需求猛增,同时价格开始上升。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原料的价格上涨将进一步促进行业重组和企业的整合,而预测认为可可脂的价格上涨还将持续一段时期。
巧克力、食用油近来接连推出新标准的举措其实并不孤立,近一段时间以来,在食品领域就有不少相关的规定和标准出台,一系列如葡萄酒、鸡精等人们耳熟能详的食品一一遭遇“正名”。
针对一系列食品标准新规定的颁布实施,有关专家指出,这一过程正体现了中国食品标准体系的逐步演进。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食品短缺的日子已成为遥远的过去,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开始了对食品质量和品位的追求,食品标准由此也成了消费者选择商品的重要因素。
而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利润,也经常在食品概念上下功夫,这就导致企业很容易利用先有的法律法规漏洞,降低成本,以次充好,欺诈消费者。用代可可脂生产的巧克力,不含鸡肉的鸡精,用酒精、糖和色素勾兑的葡萄酒都是这种现象的表现。
另外,在新的全球竞争形势下,质量、技术标准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层面的问题,它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一种贸易工具。我们要想与世界接轨,就不妨尝试着以技术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市场,或是拓展本国产品的海外市场。
根据资料显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实施的各类食品标准共314个,如英国的糖果普遍采用红霉素染色剂制造,而法国为了阻止英国糖果的进口,就规定禁止含有红霉素的糖果进口。
仿照国际上的一些惯例,目前我国国内不少相应协会也正在制定与之对应的新标准,一方面是可以更好地保护国内的相关产业,另一方面也是与国际接轨,为产品拓展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