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部分欧美国家及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乳品加工企业平均日处理规模均在2200吨左右,而国内的上千家乳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企业竞争力不强。
统计数字显示,我国乳品加工企业中,日处理能力在100吨以上的企业约占全行业总数的5%,20吨以下的企业则占55%左右。即使国内几个大乳业集团,如内蒙古伊利、上海光明、河北三鹿、黑龙江完达山企业集团等,与国外同行相比仍属小规模。
业内人士分析,我国乳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加之人才与科技严重不足,研制与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十分困难,难以和国外大型奶业集团抗衡。此外,外资大规模进入国内这一领域也在所难免,国内小型加工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十分严峻。
农业部在今年初启动了“奶业行动计划”,要加快乳品类企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和集团化步伐,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强强联合,实现资产、品牌、经营的整合,进而形成可以与国外大型企业集团竞争的奶业集团。
我国乳品工业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以下几个不利于国际竞争的因素。一是工业企业规模小,发展时间短,经济实力、技术装备、企业规模均不能同发达国家相比;二是行业劳动生产率低,导致生产成本高,行业效益不高;三是在饲养业,奶牛饲养规模小、单个奶牛产奶量低、经济效益差;四是原料奶、乳制品质量参差不齐。目前,个体养牛规模小,无法采用机械化挤奶,手工挤奶造成原料奶质量差,导致产品质量低,不利于国际竞争;五是奶产品结构单一,液态奶消费量很小,乳制品仍以奶粉为主,奶酪这种在国外属大宗产品的乳制品,在国内基本没有生产,液态奶消费仅局限于大中城市,且产量很小。目前,乳品行业属于幼稚型行业,其规模、技术、产品质量方面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有关专家认为,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完全可以趋利避害,使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驶上健康、有序发展的快车道。乳品行业要想获得发展壮大,就需要国内乳品生产厂家尽可能地提高产品质量,注意抓好奶源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分散饲养、集中挤奶”、“集中饲养、统一管理”等奶牛饲养模式,坚决淘汰分散饲养、手工挤奶、奶站收奶的传统奶源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奶源质量。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采取各种技术和管理措施,努力降低生产成本,调整结构,大力发展液态奶生产,逐步转变乳品生产完全依靠国内市场的格局,积极争取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