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在有形的商品出口方面,作为商品生产的延续、补充、完善以及流通过程必不可少的保护、销售媒介的商品包装,从不被重视到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也应看到包装工业虽对出口商品贡献很大,但仍然存大不少问题。在“经济联合国”WTO的一系列文件和出版物中,有关环境的贸易问题值得我们充分的重视。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1997年跃升世界前十名。在有形的商品出口方面,作为商品生产的延续、补充、完善以及流通过程必不可少的保护、销售媒介的商品包装,从不被重视到变得越来越重要。一方面包装物在出口商品价值中比重增加,通过我们自己的包装工业上档次和采用进料加工等方式,包装物占总价格的比重达到了比较合理的水平,成为增加出口商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之一。另一方面包装的改进也使出口商品大为受益,商品在仓储、运输、销售各环节得到充分的保护和自我宣传,包装的整体设计和系列设计也成为国内企业形象设计(CI)的重要内容。
从比较近二十年来包装改进和外贸增长的因果联系,可以看出完善商品包装设计对于促进商品外销增长有巨大的潜力。但我们也应看到包装工业虽对出口商品贡献很大,但仍然存大不少问题。如许多商品的包装保护问题仍未解决,破损、变质数量巨大,每年因包装不善导致的损失仍达数十亿元;在外观设计方面,对商品本身特性和目标市场研究不够,一种情况可能包装过分,不仅对推销商品无益还可能带来副作用;另一种情况是趋于雷同,少有自己特色,淹没在国际市场众多的商品包装之中。
在考虑包装问题时我们必须注意到机会成本的存在,当我们的包装设计有吸引力时,商品就很可能进入潜在的目标市场。而如果包装不如人意,这个市场只能失之交臂。两种不同情况下的收益差额就是包装未予改善所要承担的机会成本,这个成本并不是直接的商品损失造成的,通常不会被人们注意到。虽然我们的统计数字无从显示这方面的具体情况,但在今天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商战中,这个机会成本无疑是巨大的。
在“经济联合国”WTO的一系列文件和出版物中,有关环境的贸易问题值得我们充分的重视。
在机构设置上,在WTO执行主席团下直接设立环境委员会,制定各种涉及环境问题的条约,处理各国之间因环境问题引发的贸易纠纷。这在包括乌拉圭回合在内的以前各个阶段均没有过,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世界各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外,在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的脚步声中,过去一些国家奉行的各种关税、非关税贸易壁垒政策越来越站不住脚,于是把环境问题和商品贸易联系起来,披着环保绿色面纱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粉墨登场了。
在可能引进环保纠纷的商品贸易中,包括商品本身和包装物,而包装物又往往易被人们忽视。许多国家出于环保、卫生、检疫的目的,对进口商品的包装都有严格的限制,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对天然植物纤维(如干草、稻麦草、黄麻等)禁止直接充当包装材料,对木制包装容器要求提供充分的检疫、熏蒸证明文件,对食品包装更为严格,例如禁止使用任何含氯的塑料(如PVC、PVDC等)直接包装食品。如果违反了上述规定,轻则该批商品不能报关验收进口,只能退回,贸易商将遭受重大损失;重则该国会以此为借口对商品出口国的类似商品规定严格的专门检验标准和程序,增加两国间贸易障碍,成为歧视性的贸易政策。例如美国今年对我国出口的木板包装箱就临时规定了许多歧视性的检验规定,影响了今年上半年一些商品出口快速的增长。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14000系列标准包括五项:14000、14002、14010、14011、14012,实质是一个环保标准,它旨在通过该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各个厂商内部贯彻使用并获专门机构认证,从微观上建立起自觉的环境管理系统,从而使人们主动采取各种防污染的措施。与很有影响的ISO9000系列标准不同,ISO9000侧重于对材料、制造工艺等的规范,通过标准化增强使用和检验过程中的互换性和协调性。而ISO14000更注重的不是设备方面的硬件环境,而是企业内部环保意识的培养建设。从ISO14000可能涉及包装的方面,包装生产者应从材料的选择、包装的结构设计、图案文字设计、制造工艺过程、销售过程直至商品到达消费者手中后的使用安全性以及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各个环节综合考虑,达到环保的最佳效果。包装环保特性的最主要的要求是3RD,即回收再用、减量、循环利用和利于降解。这是解决目前困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以塑料为代表的各种包装物污染的可行途径。同时借助于ISO14000的贯彻,主要产品的生产企业和为其提供配套包装的厂商亦可综合建立起完善、高效、科学的整体质量管理体系。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很多生产企业特别是拥有名牌的大企业加大了和国际标准接轨的力度,大多已通过了ISO9000的认证,目前正组织参与ISO14000的认证工作。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这类企业的许多配套供应商如包装企业还没有参与同样的国际认证,将来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时其整体的环保形象是不完善有缺陷的,也很可能因包装不符合进口国环保要求而被设置贸易障碍,因此组织包装生产企业尽快参与国际机构的ISO14000体系认证,对于商品外销工作已是当务之急。
从我国当前现状看,出口商品包装供应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类是产品企业自身的包装车间,另一类是专业包装制造厂商。
前一类的规模往往比较小,产品类型主要限于一两种,基本不设专门的开发设计部门。有些大型企业意识到了传统观念中把包装视为简单的封装工作已不能满足国际销售环境的要求,因而开始加强了包装设计和工艺方面的研究开发投入,或在综合成本的经济性考虑下,把部分包装制造工序外包给外部企业。第二类企业虽属专业化生产,但同样面临不少问题。首先这类企业普遍起点比较低,家底比较薄,在设备引进和投产上多存在低水平重复的现象,生产线各部分配套能力参差不齐,有许多原材料还依赖于进口,自主开发能力比较差。这类企业多为中小型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不佳,即便没停产也仅能维持生产,因而各环节的设计人员、技术人员流失现象严重,造成企业发展的恶性循环。又因为生产企业和包装企业各行其是,对完整的产品形象设计不能很好地配合,包装无论是从结构上、还是图案上都不能针对所包装的商品量体裁衣。以瓦楞纸箱为例,过去十几年间,国内曾大批引进瓦楞纸箱生产线,但工艺、规格和产品基本无太大的差别。楞型为高楞型、面纸为原木色牛皮箱板纸的瓦楞纸箱包装着从家电到服装、食品、玩具等各种商品。而国外的包装箱往往根据商品特性、使用场合不同采用不同设计。如中小型纸箱更多地采用E、F等细瓦楞型,堆码时刚性很好,同时表面印刷性能很好适宜于高质量图案的印刷;在面纸的选用上,国外也较多地采用了漂白或彩色箱板纸,这样的小型纸箱即使直接用于零售包装也能完全胜任。以上事例说明我们的产品要更为顺畅的进入国际市场,产品企业和包装企业必须加强技术交流、信息协调,从分割的无序状态尽快向拥有共同企业形象的国际集团化经营方式过渡,使产品企业和包装企业都能从改进包装的努力中获得收益,激发他们进一步开发研究新型包装的兴趣,从而促进中国包装工业的良性发展。
下面我们从外贸出口的具体商品着眼分析一下当前出口包装中存在的问题。
机电产品近二十年在我国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出口创汇的第一大来源。与过去主要依靠大宗初级产品出口,包装作用无关紧要的情形相比,今天的机电产品对包装的要求越来越高,包装要能够提供足够的缓冲作用、适当的温湿度环境、销售环节的展示功能、装卸携带过程的方便功能。体积较小的商品以瓦楞纸箱包装为宜,纸板构造要适当采用多层多楞结构,如三层粘合,中层、内层采用A或B型高瓦楞以增强缓冲性能,外层瓦楞为细小楞型以增强堆码堆强度和改善印刷效果。内部的缓冲材料选用上,除传统的发泡聚丙外,要更多地采用自然材质方便回收处理的新型缓冲材料如瓦楞软垫、蜂窝纸板、纸浆模塑制品、稻谷壳粉碎压模制品等。纸浆模塑制品目前在我国主要用于蛋类、水果的底托,用于纸箱内部缓冲材料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低,其关键在于对此类材料的动力学实验还不够,因而结构造型设计不过关。我国的木材储量有限,为保护国内生态环境,今后木材采伐将严格限制,因此过去以木箱做包装的要采用新的代用品,木板条箱能满足要求的尽量不采用整板箱。在南方竹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用竹及其深加工品替代,最终中小型商品过渡到纸箱包装为主。对于体积稍大或成组的商品,可以采用单元化包装,用托盘盛装后采用预拉伸薄膜包装拉紧,防止商品横向发生位移导致堆码坍塌、包装散架破损。集装化是机电产品包装的新特点,我国目前集装箱运输的问题之一是集装箱多为通用型,特殊用途的集装箱数量很少。此外机电产品装入集装箱后,便认为足够安全了,而没有采用在箱体空隙充填缓冲材料、加入固定板等方法,导致了集装箱运输仍然出现严重货损的情况。
粮油食品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近年来出口比重有所下降,但总量依然很大,并且粮油食品的储藏、运输、包装长期以来一直未得到根本的解决。从我国目前的粮食出口包装情况看,正向散装化和小型化两个方向发展。大批原粮例如未去壳的稻、麦宜采用散装化运输,租用专用船舶,可以节省包装费用、充分利用舱容并加快装卸速度。考虑到国内粮食收购过程中多用麻袋、编织袋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在由粮库到码头的运输过程中由麻袋换装一吨或半吨的集装袋,在码头再由集装袋换装散装船的两段步骤。粮食出口的另一个趋势是包装小型化,它建立在国内农业优质高效发展的基础上,主要目标市场是消费水平比较高的国家的超级市场,如免淘洗米和其它半制成品,单位重量为1-5千克,包装材料可以选用PE袋、内衬塑膜的纸盒包装等,要严格禁止含氯塑料(PVC、PVDC)用作此类包装。我国的水果曾经是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