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汝州一位收藏爱好者向世人展示了两张稀少的第三套人民币1角纸币,因其主色和背面着色与常用的1角纸币不同,而被称为“枣红1角”和“背绿1角”,因发行时间短,存世量稀少,成为第三套人民币的“钞王”。一时间,人民币收藏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综合媒体报道,从最初面额超大、制作简单的第一套人民币,到防伪越来越精细的第五套人民币,人民币的变化,体现了人类科技的发展,更见证了新中国经济社会的进步。
“牧马图”与“蒙古包图”最稀缺
海南省钱币学会原秘书长、收藏家协会顾问张书裔,是热衷于货币尤其是人民币收藏的爱好者之一。1950年,15岁的张书裔来到(海南区)人民银行工作,他对第一套人民币在海南的发行情况知之甚详。
“当时是以1100元人民币兑换一块大洋,流通面额最小的为50元面额人民币,50元以下的都没有在海南流通使用。”张书裔告诉记者,我国第一套人民币于1948年12月1日发行,1955年5月10日全面停止流通。它产生于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以后,经中共中央批准,以各解放区印钞厂为基础,人民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币就发行到哪里,几乎每个解放区都根据自己特点印制过人民币,所以这套人民币共有12种面值、62种版别,其中最大面额为5万元,最小面额为1元。1950年,伴着解放海南的号角,第一套人民币也随着解放大军南下。
第一套人民币虽印刷质量参差不齐,亦无水印,防伪效果较差,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它在人民币收藏中老大的地位。
“根据收藏界统计,目前第一套人民币全套在全国不超过6套。”张书裔说,第一套人民币中,以牧马图为正面图案的1万元面额票和蒙古包图为正面图案的5千元面额票最为稀缺。“牧马图”和“蒙古包”由当时的内蒙古地区发行,由于历史原因,别的地方都没有流通到,因此非常稀少,所有的旧版人民币中,属这两种收藏价值最高。
1955年3月1日,国家开始回收第一套人民币,全国设立了73000个回收点,限期回收兑换新币,并规定旧币过期作废,所以第一套人民币回收率达到98.1%,虽然有近2%留在民间,但能留到今天的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