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日前发布《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2010年4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标准。该标准可用三个数字概括,即商品包装空隙率不得大于60%;包装层数不得超过3层;包装成本不得超过商品销售价格的20%。但笔者从网上看到,这一标准受到一些企业或行业协会的质疑甚至反对。反对声音认为,包装设计蕴涵着艺术,“一刀切”的数字量化很乏味,况且各类商品形状不同、价值不同、包装要求不同,很难用三个数字约束。
企业对新国标存有不同意见很正常,作为一部限制过度包装的“瘦身标准”,必须进行数字量化。如果没有硬性数字规定,而只有原则性笼统条文,如何对过度包装进行界定和处罚?标准也就失去了核心的内容和价值,必然沦为中看不中用的“花瓶”。
细加分析,三个数字的核心是简化包装,节省资源,节约成本,应当说完全可以保护商品质量和运输安全。包装空隙率不得大于60%,不得多于3层,这两条是为了限制包装体积,体积过大既浪费材料,又占用运输工具和商场空间,导致运输费用和包装成本上升,加大了消费者负担。包装成本不得超过20%,则是限制厂家用材质如木质和金属材料包装商品。
笔者认为,用数字量化、约束包装有两个目的:一是厉行节约。据统计,我国每年包装废弃物白白扔掉2800亿元,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处理包装垃圾还要花费大量资金。二是减轻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成本负担。数字规定也是通用做法,如法国《包装法》就对商品包装空隙率和包装成本作出限制,禁用木质品包装食品和化妆品,比中国更严格。
众所周知,人们购买商品的需求是使用价值,其次是讲物美价廉。在资源高度紧缺的今天,国家还要考虑到商品生产、包装集约化,力求大限度节省资源。包装艺术则是退之其后的选择,是建立在物美价廉、节约资源基础上的,不惜浪费资源、提高成本去追求所谓包装艺术,完全是本末倒置,应当摒弃。
数字量化考核可称是一场节能、环保“包装革命”。虽然会给厂家、商家带来一定困难,但厂家必须适应,从包装理念、包装技术、包装工艺等方面进行改革,靠过度包装赚取丰厚利润已是穷途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