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皮包装  真空包装机  礼品包装盒  瓦楞机  光电传感  钉箱机  缠绕机  包装  废纸  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投资收藏 » 收藏投资 » 正文

唐建伟: 北宋哥窑之我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0-18   来源:好瓷堂 中华收藏网   浏览次数:13375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核心提示:《北宋哥窑之我见》原名《管孔窥探北宋哥窑》分七个部分:一、引子,二、关于“哥窑”的记载,三、“哥窑”探源,四、北宋“哥窑”的胎、釉、造型,五、“北宋哥(哥釉)窑”的款式,六、“北宋哥窑”“纳贡”的推测,七、以物证史时代的来临。本文依据古籍记载和30多年来市场上出现的实物,大胆推测金丝铁线哥釉哥窑的起源,发展、盛烧,纳贡实物等,图文并茂,目前已连载完毕,经再小修改,整理编辑为全篇.

唐建伟2014年5月初稿2018年12月续稿2019年4月结稿
《北宋哥窑之我见》原名《管孔窥探北宋哥窑》分七个部分:一、引子,二、关于“哥窑”的记载,三、“哥窑”探源,四、北宋“哥窑”的胎、釉、造型,五、“北宋哥(哥釉)窑”的款式,六、“北宋哥窑”“纳贡”的推测,七、以物证史时代的来临。本文依据古籍记载和30多年来市场上出现的实物,大胆推测金丝铁线哥釉哥窑的起源,发展、盛烧,纳贡实物等,图文并茂,目前已连载完毕,经再小修改,整理编辑为全篇.

敬请您关注,

敬请您提供实物照片,

敬请您提出宝贵意见,

以便于修改和完善,

谢谢您。

-----介于版权,转载需与本人联系,谢谢配合。


一、引子


人们常说的“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见图1-5)指的是北宋的“五大名窑”吗?目前,“五大名窑”中的“汝、钧、定”窑经过考古发掘已经得到证实;“官、哥”尚未考古发掘,但“官窑”有明确记载是宣政年间设置,所以很多收藏爱好者基本都会认为“五大名窑”中的“官窑”是北宋的“官窑”,尽管南宋也有“官窑”;那么,“五大名窑”的“哥窑”到底是北宋?还是南宋的呢?实际上大家对“五大名窑”中“哥窑”的年代都存在比较模糊的认识!  “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中的“汝、钧、定”,已经得到考古的证实,起码北宋(960-1127,共167年);而“官窑”也有明确的文献记载。

其一、南宋顾文荐《负喧杂录》记“宣政间京师(宫廷)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据此可知,北宋后期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官窑,称“汴京官窑”,亦称“北宋官窑”。

其二、 南宋叶寘在《垣斋笔衡》中对北宋“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这二则记载说明“官窑”是北宋“官窑”!而“哥窑”排在“五大名窑”的中间,没有理由把“哥窑”推到南宋的,更没有理由说“哥窑”不存在!

插个题外例子:现代人觉得像神话一般的战汉时期成书的《山海经》所记载的事物和地理等,已逐渐被证实事实存在了。看来古人不会无事生非!

因此,“汝、官、哥、钧、定”中的“汝、官、钧、定”既然均属北宋,那么,“五大名窑”中的:“哥窑”肯定也属北宋,而不是指南宋“哥窑”!

看到“北宋哥窑”,肯定会有些人觉得这不切实际,“南宋哥窑”窑址还没找到,尚没办法弄清楚“南宋哥窑”,何来“北宋哥窑”?有的人干脆写文章直言:根本就没有“哥窑”!

不过,在此告诉您:“北宋哥窑”,并非道听途说、空穴来风!30多年来,全国各地旧货市场、古玩市场和民间的大收藏中,陆陆续续窥探到“北宋哥窑”的蛛丝马迹,才执笔撰文《北宋哥窑之我见》与您共享。

“哥窑”是什么时间开始生产?文博界、学术界、收藏界几十年来几乎都摸不到头绪,从一些古籍中了解到几百年来古人也没弄清楚;因为,当今尚未见过古籍记载有 “哥窑”具体的创烧时间和“哥窑”窑址的具体地点,或许记载资料在战乱、洪水、火灾、破四旧等等事件中已经灭失了,因此目前尚未查阅到任何有实在意义的记载资料。不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很多地方翻了个底朝天,极多的陶瓷等等古代艺术品,重见天日了。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造就了一些农民工的铲子发现历史和改写历史! 在全国各地的旧货市场或古玩市场上,发现了许许多多古代艺术品,既是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又有鱼眼混珠的古代陶瓷等等生活用具和艺术品,如果眼力好的,能挑到一些“精、奇、稀、特、珍”的书中没记载、馆藏没实物重新面世的古代艺术品,民间收藏家大多如鱼得水!业界人员一些羡慕嫉妒恨!有那么一些人明的不屑一顾、利益熏心地无据打假,实际却在暗地里偷偷地收藏!还有个把人叫嚣大陆无宝,这并不能掩盖古代艺术品(其实艺术品里面,在古代更多的是生活必需品,因时间久远我们才将其奉为艺术品、尊为文物)的事实存在和突然井喷出现!

闲话少说,文归正题,还是谈谈30多年来在市场上发现了不少“金丝铁线、紫口铁足”或只有“金丝铁线”的规整陶瓷器物,高度在几厘米到40厘米左右,也有不很规整的陶瓷器物,只要有一些收藏经验的人看到这些“金丝铁线”的陶瓷器物,就会由衷地说出:这是“哥窑”!

1北宋汝窑扣金口三牲尊高22厘米图2北宋官窑开

portant;width:300px !important;" />

图2北宋官窑长方形笔洗长20厘米

3北宋开金丝铁线片纹哥窑三羊方尊高39厘米

4北宋钧窑玫瑰紫三脚奁口径15厘米

5北宋定窑双兽耳扣金口花觚高28厘米

二、关于“哥窑”的记载

“哥窑”目前查阅到的资料,最早仅提宋代!并没有明确是北宋?还是南宋?特别是没有明确是何时开始烧制?相关的文字最早见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孔齐的《至正直记》:“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

明代《宣德鼎彝谱》记载:“马祖之神供奉狮首马蹄炉,仿宋哥窑款式,炉高五寸六分……”,此文提到“仿宋哥窑款式”,因此“哥窑”应是宋代的窑口。

目前查阅到将“哥窑”记载详细一点的,是明代陆深的《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陆深,字子渊,上海人,弘治十八年进士,卒于嘉靖二十三年(1545年)。文中明确了宋代哥窑烧造于龙泉的琉田,琉田今名大窑,为龙泉窑的中心产区。同样,可惜的是没有注明详细年限,也没有注明是北宋?还是南宋?所以,“哥窑”烧制时间注定成谜!

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极碎”。《处州府志》又载:“从其兄其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圾碎,亦冠绝当世”。从上面记载看“哥窑”在南宋,这是少见注明年代的线索,尽管没有具体年限,而不尽人意,但也是属于很珍贵的记载资料了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高濂的《遵生八笺》叙述:“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二窑烧造种种未易,悉举例可见,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

从这些记载看出“哥窑”实际存在,且起码烧于宋代,基本可以推出是南宋,但实际烧窑的时间和窑址也都没有叙述清楚。“哥窑”具体的烧窑时间和具体产地尚未发现古代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特别是窑址,有关部门根据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记载的宋时“哥窑”烧造于龙泉琉田的线索,经几十年多次到龙泉查找未果!或许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的“哥窑”线索是以讹传讹的。

看来“哥窑”在历史上虽有一些记载资料的,但纵观古人多处对“哥窑”的记载,基本都是只言片语,叙述不清,而不尽人意,几乎每一个记载留下了很多谜团!不过,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资料和宝贵的线索,又如:明代曹昭著的《格古要论》记载“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元末新烧着,土脉粗燥,色亦不好。”译为:“旧哥窑釉色为青色,浓淡不一,也有铁锈色的器足,紫色的器口。成色好的类似董窑,旧哥窑瓷器当今也很少,有成套出现的哥窑瓷器,都是元末新烧的,瓷土粗糙干燥,釉色也不好!” 这则记载起码给我们留下旧哥窑釉色为青色,浓淡不一,也有铁锈色的器足,紫色的器口。就是“哥窑”釉色是青色的,有多个色阶,紫口铁足的线索,主要的是证实“哥窑”的存在。

同时,这则记载也给我们留下不少谜团:

其一、“旧哥窑”,是什么时候的?是五代?是北宋?南宋?还是元初期?或是元中期的?这里没有交代清楚。

其二、“釉色为青色,浓淡不一”,难道“哥窑”只有一种青色?说明写书人在没见过多少件旧“哥窑”的情况下写书的!目前已知的“哥窑”釉色起码有:天青、粉青、灰青、米(月)白、粉白、米黄、姜肉黄、姜皮黄、蜜黄、板栗黄等等釉色。

其三、“董窑”,是什么时候的董窑?是哪里的董窑?董窑产品是什么样?没有注明,因时过境迁而给我们留下的是谜团!

----经查董窑在汴京(今河南开封)附近。专烧砖瓦。董窑《宋会要》窑务条文载:“京东西窑务掌陶工为砖瓦器给营缮之用,旧有东西二务景德四年废止,大中祥符二年复置东窑务。”

“董窑”在汴京(今河南开封)附近。专烧砖瓦。以东青器见著,与官窑、哥窑并列,盛于北宋。

明代曹昭《格古要论》有董窑条,谓其特征与官窑相似,而又不及,今亦少见。明清两代谈瓷笔记多引用之。但董窑实物未见传世,窑址亦无明确地址,或为东窑之误会。

“董窑”,在汴京以东的陈留县,但未发现窑址。以东青器见著,与官窑、哥窑并列。盛于北宋。东青器亦称“青东器”、“青冬器”。胎骨细致,釉面光润,釉色淡青,有深浅两种,近似“汝器”,但无蟹爪纹,多紫口铁足。东窑,最早见于宋诗人张耒“碧玉琢成器,知是东窑瓷”句。

明曹昭《格古要论》有董窑条,谓其特征与官窑相似,而又不及,今亦少见。明清两代谈瓷笔记多引用之。但董窑实物未见传世,窑址亦无明确地址,或为东窑之误会。“旧哥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色好者类董窑,今也少有”。“董窑出淡青色细纹多有紫口铁足比官窑无红色质粗而不细润逮官窑多矣今亦少见”

清兰浦《景德镇陶录》:“东窑,北宋东京民窑也,即今开封府陈留等处。土脉黎细,质颇粗厚,淡青色,亦有浅深,多紫口铁足,无纹,比官窑器少红润”。后人有“东窑”为“董窑”者,窑址迄今未被发现。到明清,景德镇曾仿制东青釉,清雍正的豆青釉也被称作东青。

邵蛰民撰《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董窑,系北宋时东京民窑所造,即今开封等处。土脉细致,器质颇粗厚,淡青色有深浅二种。因系东窑所造,故曰东青。《陶成记事》称为东窑,并云:东青有深浅二种。唐氏《肆考》则误为董窑,且称东青色为冬青色,殊谬清蒲松龄《家政内编》谓:董窑:淡青色,细纹多;亦紫口铁(足),比官窑,无红色,质粗,不细润。哥窑:旧窑色青,浓淡不一,有铁足紫口。好者,类董。元末新 窑粗燥。

看来古籍对“董窑”的记录也不少,不过因目前窑址尚未找到,至今“董窑”也是个谜。

其四、“土脉粗燥”,字面直译为泥土粗糙干燥,这有什么关系呢?泥土经过粉碎、淘洗、沉淀、练泥、制胚、修胎、晾干、入窑烧胎、出窑、浸釉、再入窑烧制等工序,便可烧出“哥窑”开片陶瓷,说明写书人并不了解“哥窑”陶瓷的烧制情况和陶瓷的一些术语,在这里如叙述为:胎骨粗糙干燥,那就另当回事了。

其五、“色亦不好”,这个色,在这里应该指釉色,不过,没有指出是哪种颜色,为什么这釉色不好?哪个釉色好?也没叙述清楚,觉得这是写书人对釉色的喜恶罢了!这是不客观的叙述,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喜欢的颜色也会不一样,因此,您认为好的,别人不一定认为好,您认为不好的,别人有可能认为是好的。

三、“哥窑”探源

“哥窑”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在没有找到确切的资料记载前,想要证实“哥窑”的开始烧制时间,恐怕太难!目前众多收藏爱好者、或许还有学者和专家,犹如盲人摸象,摸到哪就算那,说实在话,这样逻辑性真的不够强,也没有说服力;因此,想弄清楚“哥窑”创烧时间必须从探源开始。

唐末五代的“柴窑” ,早期的“柴窑”产品是:工匠遵照皇帝的圣旨,烧出了:“雨过天青云破处(见图1-2),者般颜色作将来”的釉色;“柴窑”陶瓷器物早期的颜色就像夏天大雨过后,还有些弥漫的黑云、明亮的阳光穿破薄薄的黑云、“柴窑”陶瓷器物的颜色就像夏天大雨过后,天空中还有些薄薄的黑雾、白云,明亮的阳光穿破弥漫的云层,在云层散去的地方,天空呈现出明净、湛蓝的颜色,这便是柴窑“青如天”的釉色,在当时这是最好的“柴窑”釉色;还有一些器物釉色像雨后湛蓝的天空一样的颜色、还带一点薄薄的黑雾,这或许是有瑕疵的“青如天”的釉色,器物整体釉面都开有细细的片纹;不过,釉面还是很明亮、明亮到与镜子一样,胎体和釉的厚度共有1毫米左右、薄得像纸一般,轻轻敲击一下胎体发出“噗、噗”的声音,这可能是器型的问题,瓶、壶、杯子、摆件等基本都是这种声音,目前尚未发现直径在30厘米以上的大盘和大腕,想听到好的声音,必须敲打大盘和大碗;有道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个‘磬’觉得是笔误,应该改 ‘罄’更好、或改为‘缶’更贴切)”。每逢烧窑的工艺发展到一定高峰的时候,工匠就会革新,就能烧制出新颖的产品来,因此,后来“柴窑”的产品是“红、橙、黄、绿、青、蓝、紫、黑”什么釉色都有(见图3-4)!而且,有的还加上彩绘!

图1雨过天晴云破处,是湛蓝的天空。

图2雨过天晴云破处,是湛蓝的天空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即将变迁,“柴窑”也走向没落,即将熄火时,工匠们有点像树倒猢狲散,为了养家糊口开枝散叶,分成几支,各自发扬光大地设窑烧瓷,工匠们发挥聪明才智,将原先传承和积累下来的烧窑工艺进行改革和提高,烧制出新颖的、更适应当时社会生活需要的产品,慢慢地转化为三支各自较为突出烧制特色产品的窑口:

其一、以“星”、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的“汝窑特色产品

其二、以“金丝铁线”、“紫口铁足”、“聚沫攒珠”“恰如一颗色彩炫丽光芒四射的星星,只能远望它耀眼的光环,而无法目睹它真实的风采”为“哥窑”主要特色的产品。

其三、以“紫口铁足”、“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 的“官窑”特色产品。 从目前这些北宋各大窑系的产品看,北宋窑口保留唐末五代“柴窑”特色工艺最多的窑口是“汝窑”,从《格古要论》中的“柴窑,出北地……”、“汝窑,出北地……”,分析“柴窑”即将熄火停产过程中留下来的一部分工匠,在原地继续传承“柴窑”的烧制工艺,且慢慢转烧其他产品、后来逐渐形成了“汝窑”,这些类“柴”似“汝”的过渡期产品,有的还有五代 “显德” 年号和地名“新郑”等字样的刻款,目前在民间收藏家中也可看到;当然,其他分散出去的工匠,或许也创办了其他窑口或到其他窑口打工,为其他窑口输送了新鲜的血液,以及带来“柴窑”的烧制工艺,结合这些窑口的烧窑技术,不断地改进产品式样和发扬烧窑工艺,所以一些窑口还留存有“柴窑”的某些工艺特点和影子

3-1柴窑黄釉开片象耳敞口瓶

3-2柴窑黄釉开片象耳敞口瓶的微观照片气泡稀少,有破泡

3-3柴窑黄釉开片象耳敞口瓶的口部,可见约1毫米厚的胎。

            图3-4柴窑黄釉开片象耳敞口瓶底部印有三字篆书款“柴世宗”。

4-1柴窑开金丝铁线片纹敞口象耳瓜棱瓶

4-2微观照片,可见气泡较稀少,有颜色泡。

4-3柴窑开金丝铁线片纹敞口象耳瓜棱瓶底部。

图4-4微观照片,可见气泡较稀少,有颜色泡,可见开片纹凸起。



四、北宋“哥窑”的釉、胎、器型

30多年来从全国各地的一些收藏家们收藏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器物中,可以看到一小批器物的外观是:身材高挑、体态匀称、手感较重、“金丝铁线”、“铁线”以黑为主,“金丝”纹有金黄和桃红等,釉色蜜黄或姜皮黄、釉面莹润、修胎利索、器型规整、都有“紫口铁足”特征,“紫口铁足”中的“紫”和“铁”只是美言,实际是褐色,有深浅褐色之分;“紫口”有的较为明显、有的若隐若现,器物较大、个子较高、约40厘米,有的器型除“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外,还有一些器型有纵向0.2-0.5厘米的“紫边(褐色边)”,凡是有棱角边的器物,几乎所有的棱角边都从上到下露出一条规整“紫铁色”的胎,在此称为“紫边”;“紫铁色”、“紫边”是美言,实际称褐色较为恰当,有的深褐色、有的浅褐色,从工艺角度来说,这条“紫边”形成的难度比“紫口”要高得多,需要很娴熟的高超烧窑技术,才能烧出来;器物经显微镜细致观察发现经长时间氧化的气泡清澈剔透,黑、黄、红、灰等色的色泡、脏泡不少、也有破泡、片纹在显微镜下如坑沟似峡崭、且氧化老化痕迹较为明显,釉层厚薄适中,有的釉层较薄;还发现有其他类型的“金丝铁线”器物,个子一般在25厘米以内。

釉色有:熟栗黄(见图5)、板栗黄、蜜黄、姜皮黄(见图6-7)、姜肉黄、米黄、月白(见图8)、米白、桃红(14)、天青、粉青、粉灰、灰青等等釉色,有乳浊釉、有玻璃质感较强的釉,有亚光釉面、也有亮光釉面或油光釉面、还有一些像人的皮肤正要冒汗一样的釉面

从图5熟栗黄釉“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哥窑四羊方尊分析,应该是仿青铜器造型,推测是北宋早期用于宫廷祭祀,这个器型在北宋早期已经是很精致的产品了;此件哥窑四羊方尊釉面特别亮润,可惜照片没办法显示其亮润的效果,经显微镜观察气泡已经充分氧化和老化,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结果是978年烧制的! 978年是太平兴国三年,戊寅年,太平兴国(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是北宋太宗赵匡义的一个年号。从目前的“金丝铁线”“哥釉哥窑”陶瓷器物看,此件“熟栗黄釉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四羊方尊暂时为最早的“哥窑”陶瓷实物(见图5)!

5-1熟栗黄釉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四羊方尊(实物的釉色比照片深)


5-2熟栗黄釉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四羊方尊底部


5-3板栗黄釉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四羊方尊微观照片,气泡较稀,有破泡

胎色有:深褐色(铁锈色)、浅褐色、黑灰色、灰色、浅(香)灰色、香末色、土黄色、浅黄色等,为达到“铁足”的艺术效果,工匠将一些较浅色的胎脚涂为黑灰色或深褐色,这,也为显示器物的稳重;烧制陶瓷的涂脚工艺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开片纹有百圾碎、鱼子纹、鱼鳞片、小件开大片、大件开小片等;金丝有橙红、鳝鱼血红、金黄色等片纹的颜色。

器型有:圆口花觚、方口花觚、三羊尊、多种四方羊尊、象耳双联瓶、瓜楞方口瓶、多种琮瓶、多种花盆、弦纹阔口瓶、烛台、瓜楞花口瓶、盘口长颈弦纹瓶、出戟方豆、六方梅瓶、洗口象耳瓶、投壶瓶、四方花觚、葵口花觚、六方贯耳瓶、长方口兽吐舌双耳瓶等等。

图6-1姜皮黄釉金丝铁线长方形口贯耳瓶高39厘米

图6-2姜皮黄釉金丝铁线长方形口贯耳瓶底部照片


图7-1姜皮黄釉金丝铁线方形花觚高39厘米

图7-4姜皮黄釉金丝铁线方形花底部


这些器物的立体形状有圆的、椭圆的、四方的、六方的、八方的。笔者在《民间发现南宋哥窑窑址遗珍(初探)》中叙述的“南宋哥窑”的特征与这些器物不一样!这些表象也有别于馆藏“南宋哥窑身材稍微矮小、个子敦厚、釉面汝浊、釉层较厚、观感玉质的器物!

那么这些“金丝铁线、紫口铁足”、身材高大俊逸、体态匀称、手感较重的“哥釉”器物(见图6、7、10、11),是什么时候的“哥窑”呢?

在这里,可以毫不忌讳地回答:北宋哥窑

8-1月白釉金丝铁线鼓型笔筒


8-2月白釉金丝铁线鼓型笔筒底部

从收藏家们的藏品实物中可以看出北宋哥窑,应该是一个窑系,有多个窑口生产“金丝铁线”、“紫口铁足”陶瓷,器型有高有矮有匀称,大部分器物手感较厚重,大多器物作工规整精致;从这些精美规整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陶瓷实物及款式分析,“哥釉、哥窑”最迟萌芽发育在唐末至五代(907年—960年)晚期、生长在北宋早期、发展成熟在北宋中期、高峰兴盛在北宋晚期到南宋中期。几年前笔者在《南宋哥窑“金丝铁线”片纹形成揭秘》一文中就已叙述过这个观点:“从目前传世与出土(水、窖等)的宋代哥窑瓷器藏品的几个类型看,哥窑的萌芽于唐末五代,成长于北宋早期,发展于北宋中期,(兴)盛于北宋后期到南宋中期,衰退于南宋晚期至元代早期,停烧于元代中后期。

五、北宋哥釉、哥窑的款式

目前发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哥釉哥窑”陶瓷器物的款式有:“寿昌(1095年—1101年)五年(1099年)”、“哥”、哥窑”、“大宋哥窑”、“大宋御哥”(见图12)、“皇宋哥窑”、“元丰庚寅”、“宋徽宗(1101-1125年)”、崇宁五年(1106年)汴京官窑王家造”、崇宁五年清凉寺御制”、大观(1107年-1110年)元年清凉寺御制”、政和元年(1111年)清凉寺御制”、“宣和年制(1119年)”(见图9)、宣和清凉寺御制”、“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东京官窑.归于天成.宋徽宗御贡”双线椭圆型隶书印章款、宣和二年鲁山段家窑督造宋徽宗御贡(1120年是庚子年鼠年)”、汴京官窑”、奉华”、“寿成殿用”、官”、“修内司”等等的款式。还发现个把器物肩部有“大宋咸平年御制”手写款、底部有方形印章款“大宋哥窑”的特殊器物。

图9-1宣和年制姜肉黄釉金丝铁线椭圆形琮式瓶


图9-2姜肉黄釉金丝铁线椭圆形琮式瓶底部“铁足”微观照片,呈七彩光。

图9-3姜肉黄釉金丝铁线椭圆形琮式瓶底部有“宣和年制”四字隶书印章款

这些款式有四种字体:一是楷书、二是宋体、三是隶书、四是篆书;有阳印纹、阴印纹、阴刻纹、(彩绘)手写款;印章款大多是印在含铁较高的胎体上、也有一些印在土黄色等颜色的胎体上,这因窑口而异,窑口地方不同,采集胎土就不同、烧出来的胎色也就不同;当然窑口相同,采集胎土不同、用不同工艺烧出来的胎色也可以相同。有方形章、长方形章、圆形章和椭圆形章等;这些印章款基本都在底胎上,也有一些在底胎上直接阴刻款和釉上写款,印章款还有一些在器物的下沿边上,而手写款一般是写在底部或肩部上;从这些印章、刻纹、手写款看,这些“哥釉哥窑”陶瓷器物的烧制年限,一些在北宋中早期,大部分在北宋晚期。从北宋晚期的陶瓷器物的工艺特征的成熟和精美的状况看,这不是一朝一夕能烧出来的,是经过几十年以上的工艺积淀,才能烧出如此精美大气“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归于天成”的“哥釉哥窑”陶瓷来,在当时这类“哥釉哥窑”陶瓷应该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时间飞快,瞬间千年一晃而过,到了今天,而这些陶瓷却已成为非常难得的古代艺术珍品了。宋代“哥釉哥窑”陶瓷从明清开始一直成为众多收藏爱好者争相追捧的收藏品。

从款式“寿昌(1095年—1101年)五年(1099年)”(见图10-11),可以得知“寿昌”是辽朝君主道宗耶律洪基的最后一个年号,共计近七年,辽“寿昌元年”即是北宋“绍圣二年”,辽朝“寿昌五年”,也是北宋“元符二年”。这个款式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款式,将在后面续谈。

10-1蜜色黄釉金丝铁线波浪边方口瓜棱瓶高39厘米

10-2蜜色黄釉金丝铁线波浪边方口瓜棱瓶 底部有“寿昌五年”四字篆书花边方印款

10-3蜜色黄釉金丝铁线波浪边方口瓜棱瓶微观照片

11-1蜜色黄釉金丝铁线双象兽耳菱形双联瓶高39厘米

11-2蜜色黄釉金丝铁线双象兽耳菱形双联瓶底部有“寿昌五年”四字篆书花边方印款


11-3蜜色黄釉金丝铁线双象兽耳菱形双联釉面微观照片


图12-1金丝铁线蜜色黄釉三羊尊


图12-2底部有“大宋御哥”四字篆书方形印章款

一些器物有“元丰庚寅(元丰年号即1078年-1085年)(见图13)方形印章隶书款“金丝铁线”的陶瓷器物,经查元丰1078年、1079年、1080年、1081年、1082年、1083年、1084年、1085年,分别是戊午年、己未年、庚申年、辛酉年、壬戌年、癸亥年、甲子年、乙丑年,宋神宗赵顼 (xu) 的元丰年号里面没有“庚寅”年!从而初步推定“元丰庚寅”方形印章隶书款的“金丝铁线”“哥釉”陶瓷器物应是仿品!因为,古人对“天干地支”纪年历法”非常熟悉、不像现在几乎不用“天干地支”的“纪年历法”


图13-1姜黄釉“金丝铁线”“元丰庚寅”隶书款谷仓瓶


图13-2仿品姜黄釉“金丝铁线”“元丰庚寅”隶书款谷仓瓶底部

因元丰年间没有庚寅年,目前初步推定为仿品。

14-1大宋哥窑款蜜色黄釉两耳三足炉

14-2大宋哥窑款敞口双S耳敞口葫芦瓶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哥”、“哥窑”和“大宋哥窑” (见图14)款的“金丝铁线”陶瓷器物,证实“哥窑”的真是存在!但还必须求证是否是北宋的“哥窑”?还是南宋的“哥窑”的款?市场上还出现一些“大宋哥窑”长方形印款及方形印章款的“金丝铁线”或有“紫口铁足”陶瓷器物。

经查有资料显示:宋朝(Song Dynasty,960年--1279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18帝,享国319年。

为区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终始说,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史称“宋朝” 、尊称“大宋”。北宋定都开封,称为东京。1127年,被金国攻陷都城开封,徽宗、钦宗均被劫持到北方,史称“靖康之难”,北宋亡。

靖康之难后,幸免于难的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建庙称帝,定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公元1138年,宋室迁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金国几度南下都未能消灭南宋,南宋北伐皆无功而返,南宋和金国形成对峙局面,1279年崖山海战后亡于元。

经查北宋称“火宋”、“赵宋”、“炎宋”、“宋朝”、“大宋”,南宋称“宋大宋宋国(见下面百度南宋表格)。

中文名南宋别称宋、大宋、宋国帝王赵构、赵昚、赵惇、赵扩、赵昀等主要城市建康府、绍兴府、襄阳府等货币圆形方孔钱、交子(纸币)人口数量8060万(1223年)


外文名Southern    Song时间公元1127年 ~ 公元1279年,共152年都城应天府(商丘)、临安府(杭州)语言汉语所属时期宋朝主要民族汉族


“大宋哥窑”方形印章款,可以说:这个“大宋哥窑”既是北宋时期的款式、又是南宋时期的款式;目前在市场上还发现一些有“大宋哥窑”(见图15)方形印章款在底部或脚部边上的器物,经500倍显微镜观看,一些器物未发现有脏泡、色泡、破泡等和氧化、老化痕迹,因此,推定没有氧化、老化痕迹的器物为仿品!有脏泡、破泡等和氧化、老化痕迹的,必须根据器物的器型、修胎等工艺来推定,或者借助科学仪器检测来确定是北宋?还是南宋?!


15-1大宋哥窑款姜皮黄釉盘口小瓶

15-2姜皮黄釉盘口小瓶脚边有“大宋哥窑”方印款

目前,也发现一些“皇宋哥窑”(见图16)四字篆书方印款的“金丝铁线”陶瓷器物,查阅资料未发现有关于“皇宋哥窑”的有关记载,却发现有:“‘皇宋通宝’,钱币,北宋仁宗赵祯,宝元二年至皇祐末年(公元1039年~公元1054年)铸,非年号钱。钱文有篆书,楷书对钱,光背。有小平、折二两种,有铁钱。篆书中另有九叠篆者,极其罕有,为古泉大珍。”因此,依据钱币“皇宋通宝”推测“皇宋哥窑”四字篆书方印款的“金丝铁线”“哥釉、哥窑”陶瓷起码在北宋仁宗赵祯,宝元二年至皇祐末年(公元1039年~公元1054年)期间开始烧制的。在收藏家藏品中还发现有二十二字隶书五直行圆形印章款:“崇宁四年.清凉寺督办.皇宋汝窑.归于天成.宋徽宗御贡”的陶瓷器物,这上面有“皇宋汝窑”的称谓,说明“皇宋”的称谓在北宋时期是存在的!所以“皇宋哥窑” 四字篆书方形印章款的“金丝铁线”“哥窑”陶瓷不是臆造之物!

16-1皇宋哥窑款姜皮黄釉小胆瓶 16-2姜皮黄釉小胆瓶底部有“皇宋哥窑”款

寿昌(1095年—1101年)五年”、“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东京官窑.归于天成.宋徽宗御贡”和宣和二年(1120年是庚子年鼠年)鲁山段家窑督造宋徽宗御贡”印款的此类“金丝铁线”“哥釉、哥窑”陶瓷器物,应该分别是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时期向北方(辽金)“纳贡”的物品。

寿昌五年”四字篆书方形印章款,应该是辽朝要求宋朝哲宗赵煦在“纳贡”的“金丝铁线”“哥釉哥窑”陶瓷上,打上辽朝君主道宗耶律洪基的年号标记。

从“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东京官窑.归于天成.宋徽宗御贡”(见图17)款式看,大意为:宣和政和年间,由开封府督造,东京官窑烧制自然天成的(“金丝铁线”“哥釉” )陶瓷,用于宋徽宗皇帝(给北方)“纳贡”。

从“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分析“宣(1119年 -1125年)政(1111年-1118年)年间”是个滞后款,应该是过了政和七年(即1118年)后,到宣和年间才烧制的款式;本来政和年在前、宣和年在后,却称“宣政年间”,在此推测是为了顺口才称“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根据记载,朝廷派员督造的较多,由官府督造的较少、由“官窑”烧制“贡瓷”更少,所以“开封府督造”有一定特殊性。

“东京官窑.归于天成”在此理解为:由东京官窑烧制自然天成开“金丝铁线”片纹的“哥釉”陶瓷,“归于天成”证明“哥釉”“金丝铁线”片纹是自然天成的、并非染色而成的!因此,有些文章指出“哥釉”陶瓷“金丝铁线”是染色的观点值得商榷!

30多年来,市面上也出现一些会掉颜色的、具有一些宋代风格的“哥釉”陶瓷,此类会掉颜色的“金丝铁线”“哥釉哥窑”陶瓷器物,还需查明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研究透彻后再下结论。

“宋徽宗御贡”,“贡”一般理解为古代民向官进贡、小官向大官进贡、大官向皇帝进贡,可这里却是“御贡”,说明由皇帝进贡,为了显示皇帝的至高无上,加了个“御”字,说明这类贡品具有很高的级别,其精美程度几乎胜过皇帝御用的物品;同时,也看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原皇帝必须亲自向北方“纳贡”的无奈。

宣和二年(1120年是庚子年鼠年)鲁山段家窑督造宋徽宗御贡”(见图18)十六字四竖行隶书阳文圆形印章款,分析“鲁山段家窑”也是“哥窑”,也给皇帝烧制“纳贡”陶瓷,应该是当时朝廷向“鲁山段家窑”定制“哥釉哥窑”陶瓷器物,并要求在陶瓷器物上,打上皇帝“纳贡”的标记,这,不单给我们提供一个说明北宋皇帝代表朝廷给北方“纳贡”的依据,还给我们提供了又一个烧制“金丝铁线”“哥釉哥窑”陶瓷的地点和窑口。

图18-1金丝铁线哥釉花觚图

18-2金丝铁线哥釉花觚底部有宣和二年鲁山段家窑督造宋徽宗御贡”

大观(1107年-1110年)元年清凉寺御制”、崇宁五年(1106年)清凉寺御制”(见图19)、政和元年清凉寺御制(1111年)”(见图20-21)、宣和清凉寺御制”理解为“大观元年”、“崇宁五年”、“政和元年”、“宣和年间”“金丝铁线”“哥釉哥窑”陶瓷在“清凉寺”窑场烧制,给我们提供了窑址地点和烧制年代,这是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但这里的“御制”是代表“朝廷御窑制作”?还是“朝廷、皇帝向民窑定制”?还需继续求证。

目前,可见北宋末年宋徽宗的几个年号都有在“清凉寺”烧制,说明“清凉寺”是“金丝铁线”“哥釉哥窑”陶瓷器物的生产基地之一,其产量应该不少。“清凉寺”“金丝铁线”“哥釉哥窑”陶瓷器物的特点是:器型多样,个子高度在25厘米以内的较为多见,胎体较为厚重,胎色大多为土黄色,釉色多见米黄色,大多开“百圾碎”片纹、鱼鳞片,开片纹“铁线”较多、较黑,“金丝”金黄色或桃红色较少、较淡,满釉支钉烧的较多。

崇宁五年汴京官窑王家造”、汴京官窑”说明开封汴京官窑也烧制“金丝铁线”的“哥釉”陶瓷,像是官家向私家定制;崇宁五年(1106年)清凉寺御制”、崇宁五年汴京官窑王家造”从字面上理解崇宁五年至少有两个窑口在烧制“金丝铁线”的“哥釉哥窑”陶瓷,当然,这两个窑口的“金丝铁线”“哥釉哥窑”的陶瓷各有特色。或许崇宁五年需要“纳贡”的“金丝铁线”“哥釉哥窑”陶瓷量较大、时间紧,一个窑口没办法及时完成,必须由多个窑口同时烧制。另外,从这“崇宁五年(1106年)汴京官窑王家造”款式,还有“汴京官窑张家造”、“汴京官窑李家造”、“清凉寺张家造”、“鲁山段家窑”等款式分析,在当时所谓的“官窑”,并非都是朝廷设立的,而是朝廷到王家窑、张家窑、李家窑、段家窑等民间窑厂定制的!

图20-1米黄釉金丝铁线百圾碎三脚炉底部方款“政和元年(1111年)

清凉寺御制”。

图20-2米黄釉金丝铁线百圾碎三脚炉底部方款

“政和元年清凉寺御制”从这个印章款,可以

得出“金丝铁线”哥釉器物的烧制时间和窑址。

图20-3米黄釉金丝铁线百圾碎三脚炉的釉面100倍微观照片,可以看到脏泡、破泡等老化痕迹,而且这些气泡与南宋哥窑的类“聚沫攒珠”气泡不一样。

21“政和元年清凉寺御制”九字隶书款米黄釉金丝铁线四脚琮式瓶

从上面提到的“金丝铁线”“哥釉、哥窑”陶瓷器物的款式中,得出“哥釉、哥窑”既有烧制时间——宋徽宗大观、崇宁、政和、宣和年间,也有烧窑地点----“清凉寺”、“汴京官窑王家窑”、“鲁山段家窑”,还有实物——“金丝铁线”“哥釉、哥窑”陶瓷!因而,

1.证明:“北宋哥窑”的真实存在,并非以讹传讹。

2.证明:“北宋哥窑”确实是一个窑系、多个窑头。

3.证明:前面提过的“北宋哥窑”是一个窑系的观点。

奉华”是宫殿的名称、奉华”印款、刻款、手写款是用于标记祭祀用品、生活用具及摆设用瓷等器物属于该宫殿专用,这里指“金丝铁线”“哥釉”陶瓷有这种标记

“寿成殿用”查阅到资料:“诏曰:钩弋幸氏,京兆尹长女,乾佑(元年948年)帝幸八子。昭徽帝即位,尊曰幸太妃,各置左右詹事,食邑八百户,迁居永信宫寿成殿。昭徽元年”,是五代末期“永信宫”里的“寿成殿”,那么“寿成殿用”目前最早可推测到五代末,用于标记生活用具及摆设用瓷等物品属于该宫殿专用。朝廷宫殿多,用具器物多,级别有高低,为防止用具、物品长时间使用后产生混乱,很有必要将各个宫、殿、阁的物品打上标记。宫殿名写、刻款还有很多,如:皇后阁、甲申殿等等。此件“寿成殿用”(见图22)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确定是1003年烧制的,经查1003年是北宋咸平6年。

图22-1姜肉黄釉金丝铁线花口瓜棱瓶    图22-2底部有四字隶书“寿成殿用”方印款,

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确定是此瓶

1003年(北宋咸平6年)烧制的。

从“官”款分析为“官窑”烧制或者是官方或朝廷向民窑定制,并要求打上标记。

“修内司”为官署名,已知起码在北宋始置,隶属于将作监,掌宫殿、太庙修缮等事务,建炎三年(1129年)诏将作监并归工程,修内司兼统宫廷窑务烧造瓷器,北宋和南宋都有“修内司”,因为南宋基本沿用北宋的宫殿名、官署名、官衔等等,民间发现有“修内司”印款的陶瓷器物,有双色片纹“金丝铁线”“哥釉”和单色片纹“官釉”的陶瓷器物。

在收藏家藏品中发现“花口双环耳金彩人物纹哥窑瓶”,肩部有手写晋唐小楷“大宋咸平年(北宋真宗赵恒咸平998年-1003年)御制”手写金彩款(见图23)的“金丝铁线”“哥窑”陶瓷器物,底部还有篆书“大宋哥窑”铁胎方形印章款,这是目前见到最早有款,而且是双款的“金丝铁线”“哥窑”陶瓷器物,这类双款的陶瓷器物特别稀少,非常珍贵。

一身集“大宋咸平年御制”、“大宋哥窑”两个款式的陶瓷器物,是特别难得的历史实物(和文字)资料。

从这“一身两款”的“哥窑”瓶上能以物证史!

第一证实:最迟在北宋咸平年间(998年-1003年),就开始规模化烧制和有官款的“金丝铁线”“大宋哥窑”陶瓷了!

第二证实:有“北宋哥窑”印款的陶瓷器物是真实存在,而且是北宋早期已经烧制了,并非虚无缥缈。

第三初步证实:“大宋哥窑”(宋真宗咸平998年-1003年)早于“官窑”;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宋徽宗政和-宣和1111年-1117年-1125年!初步证实大宋哥窑比官窑早113年。

此件“大宋咸平年御制”、“大宋哥窑”双款陶瓷花口双环耳金彩人物纹哥窑瓶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蒙款检测,结论是998年烧制,经查998年是咸平元年,与手写款年限吻合!

图23-1花口双环耳金彩人物纹哥窑瓶肩部书有“大宋

咸平年(北宋真宗赵恒咸平998年-1003年)御制”

图23-2花口双环耳金彩人物纹哥窑瓶肩部书有“大宋咸平年(北宋真宗赵恒

咸平998年-1003年)御制”金彩手写款

图23-3花口双环耳金彩人物纹哥窑瓶肩部书有晋唐小楷“大宋咸平年(北宋

真宗赵恒咸平998年-1003年)御制”底部有方形印章篆书款“大宋哥窑”

从“寿昌五年(1099年)”、“宋徽宗(1101年-1125年)”、崇宁五年(1106年)汴京官窑王家造”、崇宁五年清凉寺御制”、“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东京官窑.归于天成.宋徽宗御贡”、“大观(1107年-1110年)元年清凉寺御制”、“政和元年清凉寺御制(1111年)”、“宣和年制(1119年)” 、宣和清凉寺御制”、“哥”、哥窑”、“大宋哥窑”、“大宋御哥”、“皇宋哥窑”等等款式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陶瓷器物分析,北宋时期的“哥釉、哥窑”是真实存在的!

看看寿昌五年(1099年)”、崇宁(1102年-1106年)五年清凉寺御制”、大观(1107年-1110年)元年清凉寺御制”、政和元年清凉寺御制(1111年)”、“宣和年制(1119年)”、宣和清凉寺御制”等等款式,没有明确是“官窑”,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应该是民间“哥窑”烧制“贡瓷”,或者是官方与朝廷向民间“哥窑”定制的产品!其实,即使落了官款,也极大部分都是官方或朝廷向民间“哥窑”定制的“金丝铁线”产品和民间烧制的“金丝铁线”“哥釉哥窑”贡瓷!

目前从民间发现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哥釉哥窑”陶瓷器物的款式看,有的“北宋官窑”也生产“金丝铁线、紫口铁足”的陶瓷器物,在此,不妨称为:“官窑哥釉”。有些人认为:尽管是“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只要是“官款”,便是“官窑”!这种说法虽然在字面上理解是正确的,但细细推敲一下又感觉有些牵强,值得商榷。

因为,有“官款”的大部分陶瓷器物,如上述一些款式“清凉寺张家造”、“鲁山段家窑”、崇宁五年(1106年)汴京官窑王家造”、“汴京官窑张家造”、崇宁五年(1106年)汴京官窑张家造(见图24)等等的陶瓷器物,并非是狭义上的“官窑”烧制的!而是官方或者朝廷向民窑定制的,或者是朝廷下旨、官方指令民窑烧制贡品,并要求在定制的或贡品陶瓷器物上,打(刻、写)上印章等款式标记!特别是“崇宁五年(1106年)汴京官窑王家造”的款式,更能看出“官窑”陶瓷是民窑私家造!

因为在当时,官方、朝廷实际创办的窑口并不多!所以,打上“官款”的陶瓷,不一定是“官窑”所烧制!

图24-1崇宁五年汴京官窑张家造八棱贯耳瓶,高20.6厘米


图24-2崇宁五年汴京官窑张家造隶书长方印款八棱贯耳瓶底部

说明古代工匠不仅拥有高超的烧窑技术、而且还拥有高超的智慧;另一个方面也说明古代工匠流动性较大,同时说明一些烧制技术是相通的,因为还发现很多窑口都有同类器型,甚至器物的大小也是基本一致等等。

几十年来考古发现一些窑口有烧制另一些窑口器物的现象,在此不得不佩服古代工匠技艺的全能性、互通性和开放性!看来宋朝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社会。

六、北宋哥窑”“纳贡的推测

从款式看,“哥釉”“金丝铁线”陶瓷器物有“哥窑”烧制,也“官窑”烧制,或者称“官窑”也烧制“金丝铁线”的“哥釉”产品,文博界、收藏家、学术界一直以来有“官”、“哥”难分、“官”“哥”不分的说法;其实并不难分和不分,只是看我们咋样理解而已,在宋(古)代烧窑,基本是民间烧窑,民窑大多是烧制民间生活必需品,民窑分大窑口,烧制档次较高的器物、中窑口,烧制稍高的器物、小窑口烧制档次较低的器物,以适应社会不同层次的人群,有时候民窑的大、中窑口(更多的是大窑口)会接到官方命令或者朝廷下旨,当然也不排除接到官方和朝廷的订单,才烧制官用或御用陶瓷器物,官用或御用的器物肯定有一套规整的标准,民窑必须按官方或朝廷提供的标准烧制,但在当时烧制陶瓷是用柴火或煤炭烧窑,温度很难控制,因而成品率不高,工匠为了完成官方和朝廷交给的任务,必须增加烧窑数量来百里挑一、千里挑十。

在当时“有命则供”、“捡而贡御”、“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这些词语的记载,都是指向民窑烧制“官窑”、“贡瓷”。

到了宋徽宗政和时期(1111年—1117年)觉得“……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从这则记载分析是朝廷下令要求汝州烧造青窑器,汝州在当时是汝窑的代名词,按目前查阅到的记载资料和考古资料显示,那时尚未明确设置官窑,肯定是朝廷指令汝州地方官要求当地民窑为宫廷烧造生活用具---也即是烧制汝窑陶瓷贡品。

那么宋朝何时才设置官窑呢?根据南宋叶寘(zhi)在《垣斋笔衡》中对北宋“官窑”有记载“政和(1111年-1117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几十年来还没有查阅到比这更早设置“官窑”的资料记载。在此推测政和元年,即1111年设置官窑,那么,1111年以前所有的窑口,相对于“官窑”来说都是“民窑”。也就是说在“官窑”尚未设置前,烧制汝窑和“金丝铁线”“哥釉哥窑”、及有“官款”陶瓷的民间窑口早就存在!并且部分藏品都有“官款”,目前,可见汝窑官款陶瓷有“开宝元年”印章款,为确认此件“开宝元年”的汝窑陶瓷瓶是否到代?专送检测,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确认为968年烧制的,经查968年正是开宝元年,因此,此件“开宝元年”的汝窑陶瓷瓶确认到代(同时确认“开宝元年”的汝窑瓶是目前发现有款的最早汝窑);在收藏家的藏品中可看到有最早有年号款的汝窑,如:,“开平(907年)”、乾祐(948年长方楷书阳文印款的器物,如这类款式的器物经检测为到代之物,那将是最早的带款汝窑如果目前没有办法查阅到在1111年之前有设立“官窑”记载的话,那就只能说明在1111年之前所有“官款”的官瓷,都是民窑烧制的!

因尚未查阅到古代有明确的记载,或许当时官家、宫廷发现“金丝铁线”“哥釉”陶瓷产品窑里自然天成开出二种颜色的片纹,觉得更漂亮、更豪气,更吸引人,或许当时皇上喜欢“金丝铁线”的陶瓷器物,下旨要求下属进贡,或许产地官方要求本地“哥窑窑口烧制规整贡品,进贡朝廷,以博皇上欢心,或许代表朝廷“纳贡”北方,以抵“纳贡”岁银,或者是官方定制,或是官方、朝廷觉得贡品产量太少,且规格、品质不符合宫廷的要求,因此,奏请皇上下旨征集熟练“哥窑技术人员,设置“官窑”专门烧制规整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的“哥窑产品,因此,“哥窑”从“民窑”跃升为“官窑”,也即是先有“民间的哥窑”后“官方的哥窑”。当然,辽朝要求宋朝用最好陶瓷抵岁银“纳贡”,宋朝不敢怠慢,指令“官窑”烧制规整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的“哥釉”产品作为“纳贡”物品,也是正常不过的事。

从民间收藏的实物看,可以证实 “金丝铁线、紫口铁足”的“哥釉哥窑”陶瓷在北宋时期是实际存在!只是目前尚未查阅到有关“北宋哥窑”的文字资料记载,馆藏尚看不到有“北宋哥窑”的实物,官方也尚未考古到“北宋哥窑”。三十多年来市场虽然出现了一些“北宋哥窑”实物,可惜业界既没肯定,也没研究!甚至有的人还在到处打假,而造成珍稀的“北宋哥窑”得不到应有的收藏和保护,“北宋哥窑”在市场上闪现后,又开始在民间继续漂泊流浪!幸好民间还有一部分致力于保护古代文物的有志之士,花自己的钱,将其收藏保护起来。毕竟民间的力量是有限的,只能尽量减少“北宋哥窑”因业界不认可而被毁损,尽量减少“北宋哥窑”因人们不认识而颠沛流离。在此,呼吁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保护“北宋哥窑”的行列中来! 在此,仅代表收藏爱好者自己的我,对花自己的钱,致力于保护流散于古玩市场的古代艺术品的有识之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哈,一不小心,文字就跑偏了,还是赶紧回来继续探讨“北宋哥窑”的款式吧。

从“寿昌五年(1099年)”(1099年北宋哲宗元符二年)印章款的实物看,推测是北宋向辽朝“纳贡”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哥釉”陶瓷器物!这些器物挺拔、造型俊逸、釉面润亮、修胎规整,具有非常成熟的工艺特征,也就是说这些“哥窑”或这些窑的工匠应该具备有几十年左右(或以上)的烧窑时间、烧窑工艺积累,才能烧出技艺这么成熟和精致大气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的“哥釉”陶瓷产品!

提到北宋向辽朝“纳贡”,当今的一些读者可能会想不通,我们宋朝咋用给辽朝“纳贡”呢?有没有搞错?应该辽朝向我们宋朝“纳贡”吧!?

经查:的确没错!北宋必须向辽朝“纳贡”! 千真万确

“辽重熙十一年(1042年)辽兴宗宋、夏战争后,北宋内外交困之际,率重兵陈列辽宋边界,并派萧特末(汉名萧英)和刘六符去宋朝索要瓦桥关南十县地。宋朝派富弼与辽方使节谈判,双方于九月达成协议,此即重熙增币。最后增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以了结这次索地之争。辽兴宗还派耶律仁先和刘六符再次(出)使宋(朝),争得一个‘纳’字,(即岁币是宋方‘纳’给辽方的,)不是赠送的。宋臣富弼建议宋仁宗答应要求,并且要求辽朝约束西夏作为条件以破坏辽与西夏的关系,最后使辽兴宗两次亲征西夏,劳民伤财。”

此前,1005年1月北宋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chan)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之间一百二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北宋时期内忧外患的无奈!不过,“纳贡”换来的是两国和平友谊,朝廷花钱买边境人民的安居乐业,免于战争而生灵涂炭,同时,也促进双边物资互通贸易,增加国家和人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双方科学文化技术的交流,不断提高两国生产力,可以说也是一件幸事。

目前,虽未查阅到北宋给辽朝“纳贡的清单,但陶瓷、丝绸、茶叶等都是北宋时期的主要特产,即便是“纳贡清单没有明确写明,倘若辽朝君主道宗耶律洪基(等君主)偶尔要求北宋“纳贡一些“哥窑”等陶瓷什么的(估计汝窑官窑也在纳贡之内),价款在“纳贡的岁银中扣除也是很正常的。因是可以折抵“纳贡岁银,北宋朝廷肯定指令工匠烧制质量最好、价格最高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哥窑”陶瓷用于“纳贡;“哥窑”陶瓷在当时应该比较漂亮、豪气、高档,且因“金丝铁线”是自然天成,很不容易烧成,而显珍贵;珍贵的东西排在“纳贡物品行列就更正常了! 辽朝是北方少数民族组成,基本都是彪悍的个子和豪爽的性格,他们更喜欢高大、挺拔、漂亮的器物,用于摆设、祭祀等,大件器物更能衬托出他们喜欢摆阔显富、恃“财”傲物、炫耀宋朝都给他们“纳贡的高傲心里。所以,要求北宋烧制规整高大挺拔俊逸的“哥窑”陶瓷器物,同时也指定打上年款,因此中原北宋“金丝铁线、紫口铁足”的“哥窑”陶瓷器物便有了北方辽朝“寿昌(1095年—1101年)五年”的印款,也就顺理成章了。

“寿昌五年(1099年)”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陶瓷器物造型挺拔俊逸、釉面润泽、修胎规整的“哥釉哥窑”陶瓷器物,有多种器型,也有一些没有印款的同类器物(没有款式的,推测为北宋自用,或是金朝占领河南后自产自用),高度都在38-40厘米;这批器物除了有“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外(见图25-26),还有“紫边”,“紫”在此只是美言而已,并非真正的“紫色”,而是褐色,有深褐色、浅褐色;凡是类似方形的器物有棱角边的、几乎所有的棱角边都从上到下露出一条宽2-5毫米的规整“紫铁色”的胎,这条“紫铁色”边烧成的难度比“紫口”难得多,需要很娴熟的高超烧窑技术,才能烧得出来;这批技术要求很高的器物,应是北宋“纳贡给辽朝的实物!

25-1蜜色黄釉金丝铁线四羊方尊高39厘米

25-2蜜色黄釉金丝铁线四羊方尊底部有“寿昌五年”四字篆书花边方印款

图26-1蜜色黄釉金丝铁线贯耳圆花觚好39厘米,底部有“寿昌五年” 四字篆书花边方形印章款。

图26-2蜜色黄釉金丝铁线贯耳圆花觚底部有“寿昌五年”四字篆书花边方形印章款。

另外还有一些印章“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东京官窑.归于天成.宋徽宗御贡”款式的“金丝铁线”“官窑哥釉”陶瓷器物,应该是宋徽宗代表宋朝给北方“纳贡”器物;因此,款式中才有“宋徽宗御贡”字样。“归于天成”直接告诉我们,“金丝铁线”片纹是陶瓷在烧制过程中自然天成,并非出窑后染色的!所以,“哥釉”“金丝铁线”是出窑后染色而成的理论不攻自破。

《南宋哥窑“金丝铁线”片纹形成揭秘》一文中,分析“哥窑”“金丝铁线”是在窑里形成,而不是出窑后染色的观点,也进一步得到证实!

还有一些宣和二年(1120年是庚子年鼠年)鲁山段家窑督造宋徽宗御贡”款式的“金丝铁线”“哥釉”陶瓷器物,应该也是朝廷向民间的“鲁山段家窑”定制,并由皇帝宋徽宗代表宋朝给北方(辽金)“纳贡”的陶瓷器物。

随着改革开放大兴土木,这批“寿昌五年”、“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东京官窑.归于天成.宋徽宗御贡”、“宣和二年鲁山段家窑督造宋徽宗御贡”等款式的“哥釉”陶瓷“纳贡”物品(当然“纳贡”物品还有汝窑和官窑等陶瓷),也就重见天日了。

七 、以物证史时代的来临

目前,还有一些业界专家、学者、收藏家认为宋代根本没有“哥窑”,原因就是文博界专家看到明代陆深在《春风堂随笔》的一则关于“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的记载后,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多次在龙泉找窑址,至今还没有找到宋代“哥窑”窑址!因而推测宋代没有“哥窑”的结论!笔者认为文博界专家被“哥窑” “主龙泉之琉田窑”的记载所误导,而找错了地方;或许当时记载人没弄清楚“哥窑”具体窑址,以讹传讹地写上 “哥窑” “主龙泉之琉田窑”,或许龙泉县在古代管辖的地盘较大,而文博界专家又只在现在的龙泉县管辖较小的地盘上寻找,那,注定找不到!

如果用记载资料来推测是否有哥窑,那么,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高濂的《遵生八笺》又有别论:“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二窑烧造种种未易,悉举例可见,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从这则记载推测,“哥窑”和“官窑”分别是二个窑口,而且“哥窑”先于“官窑”存在;而“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这则记载告诉我们“哥窑、官窑”的生产时间和地点,说明这两个窑口起码都在宋代(南宋),窑口都在杭州凤凰山下。个别业界专家、学者和藏家断言宋代没有“哥窑”的理论不能成立!当然,我们更不能以简单的文字记载来确定“哥窑”的来龙去脉和鉴定依据!

时光返回半个世纪,一个小学生捡到的一枚汉代印章(见图27),不单成为陕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而且还改写了历史:1968年的某一天,阳光明媚,太阳还没下山,家处韩家湾的孔忠良已经14岁了,由于上学比较晚,还在上小学。这天放学后,他不想早早地回家,就在路边和小伙伴们边走边玩,不急不忙的走。走过平常都要路过的道路时候,这个孔忠良挺调皮,他走走停停,把路上的石头踢着玩,突然他发现路上有一块白色的小石头,晶莹剔透,好奇心很重的他便动手开挖,不一会就把这小石头给挖出来了。这孩子看到这块白色小石头刻有一只小老虎和文字,觉得很漂亮,他想将它磨平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样可以在别人面前炫耀,随即打磨,就是咋磨都不行,便要他爸爸找人帮磨,他爸爸看了这白色小印章后,觉得这小印章值钱,于是就找到了专家,专家看到后激动不已,说是价值连城的宝物,绝对是国宝级的文物,他爸当时听到是珍贵的文物,就毫不犹豫地上交给博物馆了,他爸说,保护文物是我们每个公民应该尽的义务。值得庆幸的是博物馆过了四十多年后,才给孔忠良颁发证书!这充分说明现在有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保护文物了!可喜可贺!

       

图27这枚皇后玺高2厘米,长2.8厘米,重33克,是新疆上好的和田羊脂白玉雕刻而成

我国出土的印章并不少,这枚印章却与众不同,是皇后印

章,又是所发现的汉代印章中唯一一枚皇后印章,专家推

测是刘邦皇后吕后的印章,十分稀有、珍贵;这么珍贵的

文物却是一个小学生在路上捡到的!虽然不是考古获得,

来路也不明朗,但是,经过专家鉴定确认后,成为了陕西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并且改写了历史!几十年来经过有关

部门考古出来的东西不少填补了历史的空白、有的还改写了

历史!就连小学生捡到的东西,也能成为镇馆之宝和改写历

史(其实还有很多这样的实例);因此,30多年来在市场

出现的、在民间发现的,即使没有记载的、馆藏没有同类实

物的器物,只要我们采用眼鉴和科鉴相结合,认真比对、仔

细鉴定,也可以证明这些物件的年代和窑口,或许也能成为

镇馆之宝和改写历史!

如近年来,市面上出现一些米白釉“哥窑”陶瓷器物

(见    图28),收藏家们有的说是北宋的,有的说是南

宋的,有的认为是清代的,有的认为是明清的,因这类

“哥窑”陶瓷器物原先在市面上比较少见,馆藏也几乎看

不到,所以争议较大,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

检测结果是1436年烧制的,经查1436年是明代正统元年,

因此推测这类“哥窑”陶瓷器物,最迟在正统元年以前就已

烧制,同时,说明明代早期非常成功地仿烧宋代“哥窑”,

更恰当地说是宋代“哥窑”在明初得到很好的传承才烧出

的“哥窑”产品,几乎乱真,才致一些收藏家对此类“哥

窑”陶瓷的鉴定拿捏不定!

28-1米白釉金丝铁线六边倭角笔舔洗,这类哥窑在藏家中有的认为是宋代,有的认为是清代,

有的认为是明清。

28-2白釉金丝铁线六边倭角笔舔洗,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确认为1436年烧制的,

经查1436年是明代正统元年。

为了弄清这类“哥窑”的真正烧制年代,我们借助科学方法来鉴定,得到了非常满意的鉴定效果!同时,也有效地反驳了明代早期没有仿制“哥窑”的错误观点。因为,像这么好的仿宋“哥窑”陶瓷,不是一朝一夕能烧出来的,而是起码要经历几十年的工艺积累和摸索,才能仿烧出来的!

       图29网传农民兄弟在工地上挖到的宋代的陶瓷后因被专家鉴定为仿品而拿锤子砸烂

当今是以物证史的年代,只要我们以30多年来出现在古玩、旧货市场的实物为基础,结合书本的知识,文献的记载,以及实地考古来证实我们目前在市场发现的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等,这才是最好的途径!可是目前考古发掘较少,根本不能满足市场上井喷出现的古陶瓷的借鉴、比对要求,那么我们只能用传统的目鉴结合科鉴为主,参考记载资料为辅,来证实古陶瓷的烧制年代和具体窑口!当然,如果馆藏有类似实物的,我们还可以参照、比对馆藏的实物资料,更科学地鉴定这30多年来出现在民间的古代艺术品,以免古代艺术品出现后,因为没见过而不认识,感觉不可能,认为是仿品、赝品、臆造品而被人为地抛弃和毁坏(见图29)。

2012年,在中国江西省仙人洞遗址,考古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陶器,证实20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烧出了陶器,因此,应该将陶瓷的烧制列为中国的“第一大发明”!我们的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我们祖先烧出的陶瓷数量是无法估量的;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最大陶瓷生产国、唯一烧制陶瓷时间最长、唯一以英文陶瓷命名的国家。而我们收藏爱好者、收藏家、学者、专家最多也只能活上百年,因地域、年龄、工作、条件等关系,即使您看过的陶瓷数量以百万计,也只是看到祖先留下来陶瓷的“冰山一小角,九牛一汗毛”而已;千万别过高地估计自己的眼力和见识,更不能“见一当万”,认为自己的眼力非常了得、啥都看过啥都懂,如果这样,很容易将老祖宗留下来的陶瓷当仿品、赝品砸掉!因此,目前在市场上看到的古陶瓷,特别是没见过的东西,觉得造型奇特的,釉面新亮的等等,一定要认真上手、细心观察、谨慎鉴定;千万不要离器物几米远就信口开河地说新仿,确实没有见过的、没有把握的,我们可以先妥善保护起来,认真研究,同时,结合科技鉴定来确定物件的新、老、真、赝、生产年代、烧制年限;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现、传承和发扬中华五千年以上的文明,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古代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

1.https://baike.sogou.com/v98740.htm?fromTitle=%E5%8C%97%E5%AE%8B(北宋)

2.https://baike.sogou.com/v64762176.htm?fromTitle=%E5%AF%BF%E6%98%8C(寿昌)

3.https://baike.sogou.com/v23222.htm?fromTitle=%E5%8D%97%E5%AE%8B(南宋)

4.https://baike.sogou.com/v64436393.htm?fromTitle=%E5%85%83%E4%B8%B0(元丰)

5.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757699981525946628

6. http://114.xixik.com/chaodai/song/

7. https://baike.so.com/doc/24731400-25641184.html

8.https://baike.sogou.com/v504657.htm?fromTitle=%E7%9A%87%E5%AE%8B%E9%80%9A%E5%AE%9D

9. https://baike.sogou.com/v10908139.htm?fromTitle=%E8%91%A3%E7%AA%91

10.http://k.sina.com.cn/article_6433656384_17f79ce4000100b07x.html?cre=techpagepc&mod=f&loc=3&r=9&doct=0&rfunc=100

特别鸣谢:

1.江苏常州市收藏家江枫提供实物、照片。

2.河北保定市收藏家刘大龙提供实物、照片。

3.广东深圳市收藏家唐万三提供实物、照片。

4.宁夏中卫市收藏家杨志智提供实物照片。

5.广东佛山市收藏家廖根辉提供实物照片。

6.广东揭阳市收藏家邢伟标提供实物照片。

7.好瓷堂提供实物、照片。

8.厦门市《寒江雪艺术馆》董事长邱季端支持本文插图部分实物提供“量子文物年份检测”。

9.厦门市《寒江雪艺术馆》研究员戴学文、林小娟。

10.央视鉴宝专家丘小君支持。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版权与免责声明:

1、中国包装网运营的信息资讯发布平台,在任何情况下,本网所发布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的建议,任何人和企业据此进行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本网平台不承担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联系方式:0579-82057115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章程 | 网站制度 | 首批重点电商平台 | 评选专题单页 | 荣誉证书 | 世界包装组织成员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中国行业电子商务TOP100 | 中国商业网站100强 | 浙江电子商务10强 | 首批重点电子商务第三方平台 | 法律顾问
包装网竞价推广 | 广告服务 | 广告中心 | 客服中心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荣获2017年度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