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打击侵权假冒机制,形成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的工作格局。
4月26日是第十八个世界知识产权日,知识产权保护又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近年来,全国法院审理的知识产权案件数量持续增长,2017年新收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上升幅度达47.24%。与此同时,法院裁判影响力显著提升,乔丹案、王老吉案、华为公司诉美国IDC公司案等疑难复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典型案件的审理,彰显了中国法院平等保护中外权利人合法权益和不同所有制产权,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鲜明态度。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保护知识产权实际上是保护创新的火种。”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打击侵权假冒机制,形成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的工作格局。据报道,5年来,我国在行政执法方面共查处专利侵权假冒案件19.2万起,商标侵权假冒案件17.3万起;在司法保护上,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和知识产权法庭。2013年至2017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68.3万件。4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法院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体现了我国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遏制商标恶意抢注,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大格局的“打假范式”。
日益加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中国日益向创新大国迈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国际专利申请第二大来源国。我国知识产权局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美、日、韩及欧洲专利局的总和。但也应看到,知识产权保护面临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在新媒体兴起后,假冒注册商标、非法制造注册商标标识、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等行为日益凸显。比如,涉及尖端、前沿疑难复杂技术的专利案件、涉及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品牌保护的商标纠纷案件、涉及信息网络传播的著作权纠纷和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竞争纠纷不断增多,与娱乐产业有关的新类型知识产权纠纷也不断涌现,审理难度不断增大。
因此,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还需法治给力和有效治理。一方面,要进一步推动综合执法,发挥司法主导作用,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另一方面,要以专利法修改为契机,加快建立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提升违法成本。同时,要加快建立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维权渠道,打造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营商秩序,营造保护知识产权、崇尚创新的市场环境。